前不久,采气一厂职工付豫蓉写的《甘做大漠一沙柳》在人民日报第5版发表,局宣传部、新闻中心将登有此文的《人民日报》贴于局办公大楼大厅进行展示。这不仅是作者个人的荣誉,更是我们大牛地气田文化精神的展现。
说起“沙柳”文化必然要谈到大牛地气田。2005年,大牛地气田迎来了天然气的规模开发,实现了十亿方产能建设,当年施工,当年建产,当年供气的“三同时”,创造了著名的“大牛地速度”,成为国内开发致密砂岩气藏的典范,而负责管理大牛地气田的采气一厂由此应运而生。迄今,大牛地气田天然气产销已突破300亿方,年产气量最高达40.3亿方。如此算来,采气一厂的干部职工在大牛地气田负责天然气的生产已逾十年,是什么让他们在鄂尔多斯盆地黄沙漫天的毛乌素沙漠日夜坚守?
正如付豫蓉在文中所提到的:父亲常说,沙漠里有一种植物 ——沙柳,在贫瘠的沙地、板结的盐碱地都能生存,并把根深植于大漠之中;我们采气职工常年与大漠作伴,战酷暑斗严寒,埋头奉献毫无怨言,真是另一种“沙柳”。的确,这就是两代人甚至三代人在鄂尔多斯几十年的付出与坚守的写照。如今,大牛地气田的集气站、甲醇污水处理站输气站、增压站等有70余座,管、干线接近1千公里,生产井达1559口,日销售量900余万方,对于常年在采气一厂生产工区上班的干部职工,除了他们每天打交道的站场管线阀门,视野所及就是沙柳了,他们对沙柳太熟悉了。
沙柳与他们朝夕相伴。每到春天,绿油油的沙柳好似在召唤着采气人焕发出勃勃生机;夏日的沙柳犹如一簇簇绿色的火焰燃情似火。近些年来,采气厂干部职工以沙柳顽强的生命力激励着自己,可见,“沙柳”文化已深深植入采气一厂的企业文化之中。(宋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