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望山
说起“创新”这个话题,一个原因是独自出差在路上,看了一本罗胖出的书,书中对创新展开了讨论,发人深省;另一个原因是我作为工程院的科研人员,对“创新”一词有着职业性的敏感。
一般人会认为,创新是一件多么难、多么深奥的事啊,一定是和高精尖的科技有关,普通老百姓哪有那么容易创新?其实不然,创新未必就和高科技有关。举几个医学上的例子,如今洗手都已经是大家养成的良好习惯,但是在中世纪因为不洗手死掉的人可能多到你无法想象。
大家都知道女性分娩的过程自古至今都是一个过鬼门关的过程,死亡率非常高。150 年前的维也纳有一家维也纳总医院,因为19世纪维也纳几乎可以说是欧洲的首都,所以这家医院的规模、设备、医护技术水平都是最好的,可以说是当时欧洲的郑大一附院,不仅收治病人,也是一家研究型医院。但是这家医院的产科病房死亡率高达10%,后来这个产科病房的负责人塞麦尔维斯意外发现,导致死亡率这么高的原因竟然是他身为医学学者要经常解剖尸体做研究,而后给产妇做接生,导致产妇感染。那时还没有发明显微镜,还没有发现微生物学,塞麦尔维斯只是觉得一定是尸体上不干净的东西粘到了手上,导致了产妇死亡。所以他严格要求自己和病房所有助产护士在接生之前都要洗手,并且还要使用一种绿色溶液,实际上就是消毒。从此他的产科死亡率从10% 大幅下降到了1%。但是从他发现洗手的重要性到在全世界推广并不顺利,因为人都是有懒惰性的,而且改变人的习惯非常艰难。塞麦尔维斯坚持了十几年都未见效,甚至还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被赶出维也纳总医院。后来是大名鼎鼎的巴士杀菌法的发明人巴斯德,发现了微生物和致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维多利亚女王的私人外科医生李斯特的推动下,医护人员在手术、照顾病人前后一定要洗手消毒才逐渐在医学界形成共识。洗手这件事有多大的技术含量?它并不是什么高科技,却是一项伟大的创新,使病人在医治过程中大大减少了感染的几率,塞麦尔维斯因此被认为是传染病学的鼻祖。
另外还有一个也是发生在产科的创新,叫做产钳,实际上就像一只大号的蛋糕夹子。
17世纪早期,彼得·钱伯伦看到分娩过程中,有的胎儿的头部迟迟不能娩出,最后不幸夭折,甚至有些产妇也因产程过长而死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发明了一种有孔的且与婴儿头形相合的弯曲状产钳, 在分娩过程中拉着胎头协助胎儿娩出。钱伯伦家族保守了产钳的秘密近200年,到19世纪才大规模推广应用,挽救了无数的产妇的性命。
而产钳的作用不过是像蛋糕夹子一样一点一点把婴儿从产道中抠出来,就是这么简单,跟高科技毫无关系,现在产房里所有光怪陆离的机器、瓶瓶罐罐的药水加起来对于产妇生命的意义都不如一把产钳来的重要。
历史上不足为奇却贡献巨大的创新不胜枚举。举这两个例子只是想说创新并不是那么神秘、遥不可及。一个实用的改进或简单的发明,都有可能改变世界,产生不可估量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