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风掠过大牛地气田,带着旷野特有的清冽,悄然将教师节的暖意揉进采气人的衣襟。我站在大16井的巡检路上,脚下的碎石被日光晒得温热,远处的集气站顶着橙红色的顶篷,错落散在辽阔的天地间;井口的压力表静静立着,银色指针稳稳悬在刻度线上,恍惚间,竟与初到这里时,师傅手把手教我读表的模样重叠在一起。
那时我还是个攥着专业课本、对“节流阀”“分离器”只懂字面的新人。面对纵横交织的管线、闪烁的仪表盘,课本里的知识突然变得生硬——明明背得滚瓜烂熟的原理,到了现场却连分辨阀门型号都要迟疑。是师傅看穿了我的局促,他蹲在井口旁,用沾满油污的手指指着管线,一遍遍地讲“压力稳则气量稳”的道理。
后来的日子,师傅的身影总与气田的晨昏相伴。暴雨夜,他披着沉甸甸的雨衣带我排查管线,雨水顺着安全帽檐往下淌,模糊了他的眼镜,可他却先把我的巡检记录本往怀里塞,声音裹着雨声传来:“离管线远些,数据记准了,比啥都重要。”雪天里,他教我给阀门做防冻保养,冻得发红的手握着扳手,动作依旧利落,还笑着说:“采气这行,不怕天寒地冻,就怕少了份细心。”他还将那本封皮磨得发毛的笔记塞给我,泛黄纸页上满是密密麻麻的字迹,有气井工况参数,有故障处理心得,扉页上“严谨、坚守、创新”六个红笔字,力透纸背,比荣誉室里的奖牌更让我心头发烫。
如今我早已能独当一面,穿梭在气井间时,看一眼压力曲线的波动,便知气井工况。那些曾让我头疼的专业术语,在师傅的言传身教里,渐渐变成了守护气田的“硬本领”。就像荣誉室里那些泛着旧光的老照片,记录着气田的成长,师傅的教诲也成了我采气路上的“功勋”——没有华丽辞藻,却满是实在的指引;没有惊天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为我点亮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灯。
风又起,集气站的火炬在暮色中燃起暖橙的光,像极了师傅的目光,温和却坚定,始终落在我前行的路上。这个教师节,没能捧着鲜花送到师傅跟前,唯有将每一次精准的巡检、每一组准确的数据,化作对师恩最朴素的回馈,在守护气田的岁月里,把这份“传帮带”的温暖,继续传递下去。(王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