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井韵

抽油机的齿轮在暮色里咬合出沉稳的节奏,夕阳把输油管道的影子铺在戈壁上,像条通向岁月深处的路。老师傅们常说,“五十岁的井场,才刚摸清地层的脾气”。这心境,倒应了那句“五十而知天命”——不是向时光低头,而是像测井仪穿过岩层,终于读懂哪些是该坚守的矿脉,哪些是可释怀的砂层。若能像那些运转半世纪的联合站,历经风雨仍精准分离着油、气、水,这般与岁月周旋的通透,何尝不是种底气?

人生如油气集输,初出茅庐时是井口的躁动,行至半百更像集输站的从容。从钻井平台换至技术指导岗,不是能量衰减,而是转成了更稳的“外输泵”。就像那些高含水井,通过细分层开采,照样能贡献产能。我们可以学井场的“加热炉”,不待旁人添柴,自己心里的火总烧得旺,给年轻技术员讲防砂工艺时眼里有光,研究数字化采油系统时手里有劲儿。揣着当年记满数据的工作手册,带着新学的数字化监测技术,在培训室做个“传帮带”的师傅,讲着石油会战的故事——初心在,输油管里的油就永远滚烫,路就从井场铺到了更宽的天地。这便是“知天命”的真意,像给生命的油藏找准了开发方案,让每一段历程都有开采的价值。

老师傅们总说:“五十岁看井,知道哪里易出砂,哪里藏着高产层;五十岁看人,明白啥该较真,啥该松松手。”这与“五十而知天命”不谋而合。如今的智能油田里,算法能预测产量,却算不出老石油人心里的分寸。我们管不了地下油藏的贫富,但能像调整抽油参数那样,让生活的节奏张弛有度;改不了风霜在脸上刻下的纹路,但巡井时抚摸井口的老茧,比任何修饰都有分量;左右不了行业的潮起潮落,但能像守护计量站那样,守好自己的专业与热忱。明天的油价难料,但把今天的每口井管好、把每项数据记准,就是对职业最好的交代。当经验的深度、取舍的智慧、坚守的温度在岁月里交融,生命自会像优质原油,经得住时间的淬炼。

昨日的宣传简报已归档,今晨的第一缕阳光正漫过亮着的电脑屏幕。不必惋惜那些没来得及打磨的素材,就像老井场的勘探日志,每一段初稿都藏着待发掘的深意;不必焦虑下一个宣传点在哪里,只要指尖还能在键盘上敲出节奏,就总有能铺展的篇章。即便鬓角已染霜色,也不妨学当年在黄土高原的热浪里追过抢产进度、在戈壁荒漠的寒夜里蹲过稳产数据的模样,对着屏幕逐字校准报表,给年轻通讯员演示如何捕捉抽油机在沟壑间起伏的韧劲、或是计量站与星空相映的坚守,让晨光里的侧影,仍像井架般挺拔。这般,便是把半百之后的日子过成了持续稳产的优质井,每一行文字、每一张配图,都是岁月沉淀的光亮。(付绪凯)


信息来源: 
202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