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亲每次回家,总会给我讲他关于物探测量的故事。他说,他们搞物探测量的,眼睛就是尺。那时的我,只觉得这些故事遥远而神秘,直到我也踏上了这条路,才真正理解了其中的艰辛与荣耀。
父亲常说,物探测量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毅力的工作。他们每天背着沉重的仪器,徒步穿越荒原、山地和沙漠,寻找地下的石油宝藏。没有GPS,没有现代化的设备,他们只能依靠指南针、地图、一张嘴和一双脚。父亲告诉我,有一次他们在内蒙的戈壁滩上作业,突然遇到沙尘暴,狂风卷着黄沙扑面而来,能见度几乎为零。他们只能紧紧抱在一起,靠着指南针和记忆,一步一步摸索着回到驻地。那天晚上,他们的帐篷被风吹倒了,大家只能挤在车里过夜。即便如此,第二天天刚亮,他们又背上仪器,继续出发。
还有一次,父亲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作业。那里的地形崎岖不平,沟壑纵横,测量工作异常艰难。父亲和同事们每天要背着几十斤重的设备,爬上陡峭的山坡,再下到深谷中布设测量点。有一次,父亲在攀爬时不小心滑倒,摔伤了腿,但他硬是咬着牙坚持完成了当天的任务。晚上回到驻地,他才发现腿上已经肿了一大片。同事们劝他休息几天,但他只是简单包扎了一下,第二天又继续出发。父亲说,那时候大家都这样,轻伤不下火线,因为他们知道,每一组数据都可能关系到地质勘探的成败。
近期,因为工作需要,我被调整至首站基地工作。初到工区的我陌生和迷茫,远离城市的喧嚣,没有家人的陪伴,这与我想象中的生活截然不同,内心满是不适应。我不禁想起三十多年前的父亲,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随身背着的帐篷、棉被,用砖头垒起的餐桌,几块饼、一口水,他们没有手机,没有先进的测量工具,全靠双脚丈量大地。现在的我们,或许已经无法体会那种艰苦,但正是这种不放弃、不停步的精神,让他们在荒原上站稳了脚跟。
老一辈石油人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石油事业,面对艰苦的条件,从未有过丝毫抱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技术,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而如今,父亲已经离开我28年了,他给我的记忆越来越模糊,但他讲的故事却越来越鲜活。父亲为石油事业奋斗了几十年,而我在他的影响下也将继续奋斗着。这就是石油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沿着父辈的路,我走得坚定而踏实。因为我知道,这条路不仅承载着父亲的梦想,也承载着无数石油人的希望与荣光。(孙苏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