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河南的吗?咋就没听过你说河南话呢?”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人,自打我离开老家焦作,我那独特的家乡话就一直是我“异于常人”的显著特征。
必须首先声明,平时和大家交流,包括我的河南老乡在内,我不说河南话,不是我刻意端着,而是因为我的河南话比我的普通话还不标准。
焦作,紧邻山西,豫北的一个小山城。
按常理讲,省界边区的方言,要么是你影响邻省,要么是你被邻省影响。但特殊的地理和文化环境,促使焦作话走上了一条让山西人听了皱眉,河南人听了挠头的个性之路。
忆往昔,大学新生相互熟悉,大家很自然的会去找同乡认识。
远远的,我听到有五六个同学应该是在用河南话欢快畅聊。从他们的自我介绍里确认,他们有郑州的、周口的、驻马店、商丘的、南阳的,都是我亲爱的河南老乡。
我快步凑过去,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介绍我自己。
欢快亲切的氛围戛然而止。
他们瞳孔放大,嘴巴微张,愣愣地看着我。
“佬俵,你说的都是啥?你不是河南的吧?”那位商丘同学实在忍不住,打破了已经凝固的时空。
好吧,我是个假河南。
找不到归属感的我,就开始找资料。
河南四大难懂方言中,焦作话赫然位列第一。看到这篇介绍,我既释怀,又无奈。
十里不同天。大家在电影、戏曲里听到的河南话,其实省内不少地方都不太一样,只是我们焦作不一样的“过分”了一点。
特殊的口音加上激奋的语气,夹杂着千百年前的古汉语词汇,真的不怪别人皱眉挠头。
你们可能不信,我自己也有点不敢想象。即便时至今日,我妈仍能在聊天过程中不经意地说出一两个我自打出生以来,就从来没有听到过的词语。
毕竟长大了,我不会再把话题打断,问她刚才说的是啥意思。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表情,我也大概可以推测出来那些不曾谋面,谋面也不会认得的古老词汇表达的是个什么意思。
每每思考方言的种种趣事,我总会有两个突出的感慨:一个是,国家还是大了好,物质和文化都丰富多彩。另一个便是,感谢党和国家推广普通话。(郑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