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镇平县是新四军在战场上牺牲的最高将领彭雪枫的家乡。镇平县又是局、分公司响应河南省组织部振兴乡村号召,派驻到村的“第一书记”的地方,镇平与我们陡然拉近了距离。笔者来到镇平,在感受乡村脱贫致富变化的同时,有幸来到彭雪枫纪念馆,去寻找彭雪枫为革命奋斗一生的思想脉略。
“吾人已革命,生死本常事”
彭雪枫纪念馆就在镇平县城中央,纪念馆前竖立着彭雪枫的铜像,铜像威武雄健。
彭雪枫三十年代初就投奔革命,参加过三、四、五次反围剿的斗争,红军长征之时,率领红军,四渡赤水,巧夺娄山关,夺取遵义,在中国革命低潮的时候,主动出击,英勇无畏,捍卫了党中央的权威,为扭转战局,胜利会师陕北,立下了功劳。
到达陕北后,党中央的战略斗争重点转向抗日,彭雪枫同志做统一战线工作,接受党中央委派,赴山西省做军阀阎锡山的思想,力劝抗日,由此加大了抗日的力量,深受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信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彭雪枫作为新四军四师师长兼政委,进驻豫苏皖之间,创建根据地。1944年9月,在河南夏邑八里庄与日伪残余展开战斗,在战斗胜利结束之时,遭遇冷枪袭击,不幸殉国,年仅37岁。而此时站在他身边的都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人物,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和原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
彭雪枫是新四军在战场上牺牲的最高将领。彭雪枫作为一个将军,参加过数次重大战役,他身先士卒,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将一腔热血化作对国家对民族的一种忠诚。他在给亲人的信中表示,“吾人已革命,生死本常事”,抱定信念,随时为革命牺牲一切。彭雪枫被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誉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模范”。
停车坐爱枫林晚
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文章。彭雪枫不仅是一位英勇善战的武将,而且还是一位下笔若有神的儒雅之人。
在距县城三公里的七里庄是彭雪枫的出身之地,彭雪枫的旧居就坐落于此。彭雪枫1907年9月9日出生,祖父是清末举人,父亲粗通中医,解放后任河南省中医学院副院长。虽然家庭贫困,但是在这样浓郁文化的氛围中,彭雪枫对学习有着一种内心的冲动。彭雪枫在回忆中感慨,自己能有如此扎实的国文底子,离不开周边人的帮助。家人看到彭雪枫好学习的苗头,就有意让他在为富家子弟开办的私塾中陪读。青年时期,彭雪枫远走天津、北京求学,在学习期间,接触了革命思潮,受到了当时的党组织的注意,党组织有意培养他,不久成为革命军队中的一员。
彭雪枫原名彭修道,因为志愿革命,从杜牧的诗中获得灵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改名彭雪枫。参加革命后,彭雪枫的才华在实践中逐步显露出来,在遵义会议和以后的统一战线工作,由于表现出色,逐步走进了党中央的核心位置。能让他真正发挥出文化才智,是在新四军四师师长兼政委的位置上。当时彭雪枫看到队伍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就成立了一个随营学校,边学习变战斗,这个学校逐步增强,最后发展成为今天的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彭雪枫功不可没。彭雪枫认为,一个队伍是否有战斗力,不仅要有精良的装备,还需要有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在彭雪枫的队伍里不仅有剧团,还有一个为后世留下精神财富的“拂晓报”。
彭雪枫,我们的战友
在“拂晓报”创刊初期,彭雪枫亲力亲为,在报名的选用上,彭雪枫力荐“拂晓”。彭雪枫认为,所谓拂晓,乃闻鸡起舞之意,拂晓给我们带来光明,拂晓引领我们去战斗。为此,在出刊的第一期,发表献词,“拂晓报,我们的良师”。从创刊到自己牺牲,先后发表了二十多篇文章,体裁涵盖消息、通讯、评论。那个时候,彭雪枫就与著名报人范长江有过交集,得到过范长江的指点。“拂晓报”一度在敌方手里传阅,成为激励我方斗志,瓦解敌方思想的战斗武器。
“拂晓报”创刊初期,受资金影响,笔墨纸张无处着落,彭雪枫每每取得战役胜利的时候,对缴获的文具用品格外用心,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的使用。作为一名军人,骁勇善战,但是当硝烟散尽之时,彭雪枫与“拂晓报”的同仁们座谈,“希望在革命胜利之后,能够成为一名新闻记者。”但不幸的是,彭雪枫却倒在了革命胜利的拂晓之中。
彭雪枫虽然没有等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但是他的精神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家乡的人们继承和发扬彭雪枫报效祖国的思想,将思想转化为动力,为建设美好家乡而努力奋斗。如今,镇平已经建设成为玉雕之乡、地毯之乡和金鱼之乡。尤其在当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乡村振兴衔接期间,镇平也在摸索总结。前年,局、分公司响应中央号召及河南省委部署,主动向镇平派驻驻村第一书记。局分公司在这次行动中,因其出色的表现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表扬,称局、分公司派驻的第一书记,工作标准高,作风扎实,要求周边村的驻村干部要向局、分公司派驻的干部学习,切实扎根乡村,服务百姓,助力振兴。
乡村振兴与企业振兴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一名企业报的记者,在镇平的采访让记者获益匪浅,一个问号萦绕在记者的心头,如何学习彭雪枫报效祖国的思想,把振兴乡村经济的理念,注入到企业的振兴当中,这是记者新近的作文命题。
在彭雪枫铜像面前,记者深深地鞠上一躬,“彭雪枫,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