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深夜,明亮的台灯下,捧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深深地感动着我,内心澎湃激扬,久久不能平复。1969年1月,十五岁的少年习近平来到陕西延川县文安驿镇的梁家河插队落户。在陕北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劳动生活中;在经历过“四关”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中;在七年漫长的磨炼中;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脱胎换骨为群众眼里“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二十岁的他当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组织带领群众修道路、打淤地坝、办铁业社、建代销点、打大口井、发展沼气,以自己的实干、苦干引领群众过上了好光景。
“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来到梁家河,习近平只带了两个沉甸甸的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陕北七年知青生活,他始终坚持苦读深思,经常挑灯到凌晨。他年龄最小、地方最苦、时间最长,真正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和甘苦。在如此的困境中,他没有沉沦、没有放弃,反而实现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升华。陕北七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插队生涯的鲜明印记。陕北七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离开学校和家庭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
回想起自己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那就是大学毕业后,初见大牛地气田时的情景。二十二岁的我,离开繁华喧闹的都市,来到一望无际、荒凉的毛乌素沙漠,心中满是委屈。而如今已经有着十五年工龄的我,早已经深深热爱上了这片热土。在开发大牛地气田的过程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还有更多像我这样普通职工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懂得怎样在困境中实现精神升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大牛地工作的闲暇之余,读书是我打发寂寞的唯一方法。在人生路上所看到风景是有限的,当我拿起书籍时,可以让我看得更远、更清晰。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先贤们的思想结晶,许多人的智慧和成功经验都在书里,无须经其同意便可拿来为我所用,何乐而不为呢?”。读书使我重新检视自己、从迷惘中走向光明,思想得到更深层次的升华。无论面对生活还是工作中的困境,都能做到思想上不低头、不气馁。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懂得怎样在困境中实现精神升华。要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怀。人生之路,不会总有枝繁叶茂的树,鲜艳夺目的花朵,蝶飞凤舞的美好,也会有阻挡在前的高山和汪洋。要远离对下很傲,摆架子、摆官气,对上又阿谀奉承的人。远离善于钻营的人,整体工作精力不是用在工作上,打小报告,特别在领导之间挑拨离间。远离叫作“天桥把式”的人,光说不干。远离“欺上瞒下”说假话的人,这种人作风漂浮。真正做大事的人,都是从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件小事中成长起来的,而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怀也是从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中培养起来的。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懂得怎样在困境中实现精神升华。要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知就是个人的社会实践和体验,你知透了,你知明白了,你才知道该怎么做,要做到什么程度,怎么做才能达到目标。也是这本书中我感悟到的。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做到“知行合一”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要经历过生活对你的各种考验;行为和语言要一致;言必行,行必果;钉是钉,卯是卯;打了雷,就要下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有驾驭自己的能力,有自知之明;生活中要崇尚简朴、谦虚低调,工作中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已诚立事。
如今的毛乌素早已成为绿洲,油气井散落其间。作为一名石油人,承担着为祖国开发能源的责任与担当。想起《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的一句话“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成长进步始于陕北。”用到自己身上,把这句话改一下“大牛地气田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牢牢端好能源饭碗!我的成长进步始于大牛地气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