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娟
这是一本既残酷又饱含爱意的书,是唐家二女儿亦邻用绘画和生动的文字详细记录了三姐妹在送别父亲后,合力照料罹患阿尔茨海默症母亲的种种故事。
说这本书残酷是因为书中用非常真实和细腻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阿尔茨海默症是怎样残忍的删除一个人的记忆、摧毁一个人的智慧和尊严的。书中这样写到:母亲年轻的时候是个超人妈妈,5项全能标兵,她会踩缝纫机、会做列宁装、海魂衫;会种菜、养鸡、酿酒;会做腊肉、剁椒、香肠各种美食,母亲还很文艺,喜欢看小说、讲故事、唱歌、跳舞等等,可是母亲病了,尤其在父亲去世之后,变得越来越懒。以前特别讲究的妈妈,现在开始用手抠鼻子,把脏东西随手抹在栏杆、桌布、椅子上;上厕所还没进卫生间就把裤子脱下来。她也丧失了共情能力,对最爱的女儿们漠不关心,眼神空洞而茫然。阿尔茨海默症正在毫不留情地删掉母亲的记忆和人格,这就是这本书的残酷之处。作者用一幅一幅的小画,一个一个的细节,把整个过程都记录了下来。
说这本书是一本饱含爱意的书,是因为唐家三姐妹与夺走母亲记忆的阿尔茨海默症进行的不屈的抗争。她的的抗争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在希望和失望,乃至绝望中周旋。病情一直在不管不顾地恶化。但是三姐妹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振作起来,抗争下去,支撑她们的究竟是什么?没有别的,那就是爱。她们的父母用爱哺育了她们,而她们则以同样的爱来反哺于母亲。
她们鼓励妈妈拿起画笔,希望画画加上朗读和适当的运动帮助母亲延缓萎缩的进程。在女儿们的督促之下,母亲竟然有一段时间做到了每天一幅画。她们还让妈妈练习手指游戏,让妈妈重拾编织的爱好,让她活动手指,锻炼大脑,她们最终把妈妈当成了她们的大宝。三姐妹中,照顾妈妈最多的是大姐清雅。作者这样写道,更多时候,妈妈像一个离不开人的宝宝,姐姐就像对待宝宝那样照顾妈妈,用小时候妈妈逗我们开心的办法逗妈妈开心,我和妹妹也通过视频远程各种撒娇逗乐,让妈妈感受我们对她的爱。
当母亲生病住院的时候,那是特别的艰辛,这种痛苦不是身在其中是很难想象的。就像作者在书中所写的那样,阿尔茨海默症病人是如临深渊,崖碧湿滑,患者家属是眼睁睁看着,但是却没有能力将她拉上来,这种心理上的折磨,其实患者家属比患者本身所承受的更严重更多。书中写道:有一天,姐姐难过的对我说:我怎么觉得越来越不爱妈妈了。我知道她不是不爱,而是爱在这无尽的循环中消耗殆尽了,被层出不穷的各种状况磨损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厌烦、是抱怨、是看不到尽头的绝望,以及对因照顾妈妈而影响了自己日常生活的愤怒。原来,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那么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困境呢?书中有一章记录了作者和资深心理学教授胡冰霜之间的对话,给面临这样困境的人们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方法。胡教授有一句话点醒了作者,那就是要打持久战。胡老师是这样说的:我们往远处看,十年二十年,要耐心的陪伴下去。也许老人家的身体结构还比较好,很有可能还有这么多时间,那么,我们就要在这十几二十年里心平气和,把自己的发展规划好,分出点精力,来走自己的路,胡老师还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帮助老人就是帮助自己,她认为,在照顾老人时,可以让自己的能力大大提高,未来人生中任何难题都不是问题了。对于这一点,作者在经历了两三年之后这样写道,回望过去这两年,我们三姐妹有了不同程度的成长,我们在面对困境,解决难题的过程中,都有了一些领悟。尤其是姐姐,作为妈妈的第一照护人,一个一个不能入眠的夜晚,更深刻的体悟到了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帮助老人就是在帮助自己,不轻言放弃,要自己想办法,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每当解决了一个看似不可能解决的大难题,姐姐就会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和对未来的信心。姐姐还获得了一些关于疾病和衰老的经验,包括如何去找养老院,如何考查、如何选择。姐姐说:这些都是自己将来用得着的经验。同时照料母亲的过程,也让三姐妹思考姐妹之间的关系和责任。她们学会了如何利用生活中的困境,并且在困境中如何调试自己的状态。她们也对如何对待衰老和死亡有了更深的思考,这件很私人的事情变得具有了社会意义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