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相结合”的历史逻辑

■王玉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两个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其实早在1926年,郭沫若在《马克思进文庙》一文中,以文学的想象和幽默的语言,描述了马克思和孔子的对话场景,在经历一番长谈后,马克思感慨:“我想不到在2000年前,在遥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个老同志!你我的见解完全是一致的。”孔子也说:“单只要能够了解,信仰你的人就不会反对我了,信仰我的人就不会反对你了。”

马克思主义从内容上与中国传统文化是有着契合之处的,从发展进程上,自传入中国起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其必然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因为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更具有“中国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汲取了马克思主义而更具有“时代性”。当年,马克思主义要在思想上和情感上被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以及以农民为主的中国人民所接受,就必须深深的植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其必要性!

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曾号召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学习研究当前运动的实际问题。他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回顾党的百年历史,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就自觉地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革命实际和实践及中华传统文化中朴素的认识论和辩证思想结合起来创造性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再比如《汉书》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供了思想源泉;古人的“贫富有度”“与天下同利”的追求,升华为党“共同富裕”的主张;“知行合一”“以行为本”的古代智慧又滋养了党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论》;此外,毛泽东还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愚公移山”,表达了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精神。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升华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备战备荒为人民和反对霸权主义的思想。结合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有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六大原生性古老文明唯一留存到今天还生生不息的文明。今天,我们强调文化自信,自信什么呢?自信的就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以及以建党精神为代表的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和政治智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治国理政理念,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形态下需要延续和发展。

文化传统不是死的,不是静止的,黑格尔说:“文化不是一尊不动的雕像,而是流动的河流。”文化传统是不断推陈出新的!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本书中多次引用《论语》,并经常谈到,老子、孟子、孔子的话,引用老子《道德经》中“以百姓心为心”,正是他“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等思想文化基因;而孔子的话引用最多的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正是习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基因,以及“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这些都是从不同的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也使得马克思主义更具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形态下的延续与发展。


信息来源: 
2022-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