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减” 他们这样说

    “双减”政策发布一年,全国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教育改革,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学生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需要随着政策的施行做出各种适应性的改变。在这一年来,发生巨变的不仅是教育培训,承载教育主力的学校也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改良。

       笔者就“双减”政策采访了两位学生家长、两位在职教师、一位中学校长。

家长这样说。接受采访的两位学生家长是李先生和王女士。和大多数孩子的家长一样,在谈及“双减”给自己工作生活带来的影响时,他们都表示:“轻松了很多”,王女士还特别提出:“在政策下来之前的焦虑症现在也有所减轻”。而在学生发展方面,李先生认为政策对学生发展有利,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内卷,王女士也表示政策下来后学生在校学习更加专注了。但同时王女士也提出了她的隐忧:教培消失后,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接触机会也少了。而在谈到“双减”落实如何时,二位都表示落实较好。

       目前从整体上看,家长群体的负担是有所减轻的。

       老师这样说。接受采访的两位老师是中学教师赵女士和小学教师朱女士,则就“双减”发表了不同的观点。虽然在对工作影响方面,二者都表示:“政策下来后对老师个人素质的要求更高,要把握好课堂的四十分钟,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但在对政策本身的看法上各有见解:朱女士认为,“双减”政策虽然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更高,尤其是减轻校外培训负担,能够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总体上对这场教育改革持乐观态度;而赵女士则认为学生的作业减少之后,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学校要求老师增加晚自习等课后辅导的时间,学生和老师的在校时间都有所延长,这对于家庭来说是“减负”,但对老师来说是不折不扣的“增负”:原来可以正常下班回家的老师,现在需要在上完晚自习和课后辅导之后才能离开,这无疑对老师的工作生活增加了负担。同时,赵女士还表示,在考试评价制度不变的情况下, “双减”政策还需要完善,还有较大的改良空间。

       校长这样说。接受采访的现任中学校长王先生侃侃而谈:“双减政策减的是学生的负担,一是作业负担,二是培训负担。它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双减后,教学质量不能减。”

       在谈及“双减”对工作生活带来的改变时,王先生回答道:“双减政策下的学校成为很大的矛盾体。因为学校既要落实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和精神,又要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和家庭的期待。这就给校方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课堂质量要高、作业质量也要高。对老师而言,个人的素养能否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课堂要求,显得非常关键。老师们需要认真地研究学情、研究教情,使作业质量更具针对性,学生作业效率更高。与此同时,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上课专注度必须高,其二个人学习习惯必须好。学校、老师、学生,包括家长,要共同来完成这些改变,才能达到国家的双减政策效果。学校管理上也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推动机制,除了管理过程,还要管理结果,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对学校的校长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而在问及“双减”政策对教师行业的影响时,王先生说道:“双减虽然不一定是一场大的改革,但至少是一场改良。对老师来说,在压力增大的情况下,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提高个人素养、精心地备课, 以及研究学情、作业和考试。简单来说,变粗犷式教学为精准式教学,所以对老师的个人要求比原来要高得多,学校要更加关注老师的心理变化。”

       同时,王先生也谈到出台这一政策目的的见解:“过去义务教育过多注重智力的发展、成绩的追求,忽略了对美和德的追求。现在双减再次强调立德树人,强调对德育的培养、美的追求、劳动课的参与。如果学生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而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样单一性的培养既会伤害学生的身体,也不利于将来的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双减的这个方向,非常正确,也非常紧迫。”

       最后,王先生对“双减”的落实情况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表了肺腑之言:“双减落实过程会非常的困难。家长对优质教育的追求,对学生成绩的追求超过了任何一个时代。而每个学校、每位学生面临的问题又千差万别,比如有的学校师资、设施较好,而有的学校条件较差,在此情况下,学生进入不同的学校,最后的收效可能不一样。对于家长来说,必然要采取别的方式来弥补在不同学校的不足。双减实施以来,不同家庭采取了不同的对抗方式,比如说请一对一的辅导,或者秘密地到培训机构进行补习,所以在实行这个政策时,个人的理解和追求不一样,就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应对。另一方面学校既要落实国家政策,又要满足质量,而在师资良莠不齐的客观条件下,不能一刀切,需要慢慢进行调整和落实。”(王德玫)


信息来源: 
202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