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黄的时候是没有声音的——读《平原客》

曾拜读过李佩甫先生的《平原客》三部曲——《生命册》《羊的门》《城的灯》。作者土生土长的河南人,自诩“是背着土地行走的人”。《平原客》歌颂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讴歌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充满满满的正能量! 

《平原客》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有小麦专家、留美博士、副省长李德林,有花匠之子、副市长刘金鼎,有擅长跑关系走门路的花客谢之长,还有在破案一线奋力挣扎的公安局长赫连东山。作者通过对这几位农村人的成长过程的描写,反映了中原文化独特的生存环境,在他们的人际纷争、官场纠葛中揭示时代蜕变与人性浮沉。在作者的笔下,他们如同平原上的一棵棵植物,从深深扎根的土地出发,一步步各自演绎着悲欢离合的人生。《平原客》是李佩甫先生借10几年前一个真实案件的原型写成。此案件是,河南副省长伙同新乡副市长把妻子杀了,在当时产生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作者并不只是写腐败,而是把镜头跨度拉长了,着墨于不同年代、不同阶层人物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他的笔触伸向了更深层次的一面:那就是关于对人的灵魂的书写,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拷问!

读本书带来的最大体验,并不是“反腐”故事的波谲云诡,而是社会发展带来的“一个特定地狱的精神生态”的转变。一个留美博士,闻名全国的“小麦之父”,分管农业的副省长怎么就成了杀妻案主谋?一个出身平凡,学业平庸的花匠之子怎么就凭借贵人的扶持坐到了常务市长的位子上?一个投机倒把,钻营奉承的商人,怎么就能成为亿万富翁,操纵官场并最终逍遥法外?一个清正廉洁,鞠躬尽瘁的老刑侦员怎会最终官司缠身?

作者深情于土地,对平原上的乡人有着深厚浓烈的情感,他常将乡人比作植物,并努力探究土地与深植于土地上的植物的关系。正如作者所说:“我一直在写“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我是把人当“植物”来写的。”人与植物一样,都需要合适的土壤。没有适合的土壤,人就会长歪!土壤不对,植物会被“淹死”或“旱死”,人也一样。“植物”在发芽的时候,都是向着阳光的,可长起来就不一样了!作品深植于土地,见证土地之上的人事变迁,而与土地亘古相比的人事更像是大地来客般匆忙虚浮,均是流转之客!“在平原,‘客’是一种尊称。上至僚谋、术士、东床、西席;下至亲朋、好友,以至于走街卖浆之流,进了门统称为‘客’。是啊,人海茫茫,车流滚滚,谁又不是‘客’呢?”

《平原客》就像是来自广袤大地的声音,告诉每一个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向着光,向着善,那才是该去的方向!(王玉贵)

信息来源: 
2022-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