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我乘公交车出行,由于正是上班高峰期,车厢里早已是人满为患。
“妈妈,快上来。”那声音是如此的稚嫩而清脆,一个年龄只有四五岁的女孩在呼唤自己的母亲登车。
“乖乖扶好站稳,车上人多。”年轻的女士一边刷公交卡一边嘱咐自己的女儿注意安全。
“宝贝过来,我抱着你。”正当母女交谈之间,坐在前排座位的女乘客主动和她们搭上了话。小女孩用怯生生的目光征询母亲的意见,母亲随即颔首默许。就这样,小女孩在母亲的授意下来到了陌生人的怀中。公交车一面缓缓向前行进着一面轻轻地摇动,仅仅数分钟后,小女孩就随着这摇晃慢慢闭上了眼睛,在女乘客的怀里渐渐熟睡。
“哎……”女孩母亲见状有些歉意,本想叫醒自己的女儿,但那个“哎呀”的“呀”还没出口就被女乘客用微笑制止。公交车继续走走停停,无数的乘客在这个名叫“怀抱”的座位前来来往往,但出人意料的是怀抱中那个熟睡的女孩始终没有被惊醒,直到她听到那句“宝贝,阿姨该下车了。”
站在离她们仅半米之遥的我全程目睹了这一切,小女孩熟睡时的安然自若,女士不时低头打量怀中素昧平生娃娃的温情与慈爱,这用人性演绎和书写的一切我都看在了眼里。
回想这段经历,故事中的三位主人公给了我不同的感悟和启示。首先当然是提供温暖怀抱的那位善良女士,在素昧平生的偶遇中她毫不犹豫的把孩子抱在怀里,并不时查看孩子是否被惊醒,显然,这完全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习惯和行为,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在这个被很多人称为“人人自危,彼此距离变远”的当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训至少还没有完全被抛弃。我还要感谢的是那位孩子的母亲,对陌生人她用信任替代了戒备,用自己的善意换取了他人的善意,才让这种美好有了发生的可能。我还要感谢那个熟睡的可爱孩子,我们很多人或许都赞同“人之初、性本善”所倡导的价值,却难免会因为没有恰当的事例说服自己而彷徨动摇,也许孩子因为信任这个世界的善意而闭上的眼睛正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解答和回应。
“萌娃逛商场认错了妈妈,被陌生女士照看”“幼童高空坠落,好心人徒手接住”……形形色色的社交媒体告诉我们这样的感人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诚然,我们不希望这样的“认错”“坠落”等意外和危险成为一种常态,却不得不为这些来自陌生人发自人性的善举和光辉而感动,正是有了这些人、这些事以及由一个个普通和平凡的“他”构建起的美好世界,我们的生活和生命才充满了光明和温度。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我们是为了自己活着还是为彼此活着?”人生中的绝大多数认知和选择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回答这个简单到极致的问题,但就是这一次一次的回答、面对、抉择演绎了我们形形色色的人生。作为凡夫俗子的我在前路未明、左右彷徨的时候经常会拿人性善恶的问题来拷问自己,每当这样的时候,我都会想到这群可爱的人给我的答案,心里随即有了依靠和慰藉。(刘芳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