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通过作者萧红的“追忆”,描写了她小时候在家乡生活的境况和周围人群的生活百态。书中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富有童趣,更饱含深厚的情感。这是一部小说,
更像是一篇散文,一篇赋有诗意的散文。
萧红用最纯朴的文字,以孩子的身份述说着自己对家乡的回忆,呼兰河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人一事。旧时的景象和人物在她富有灵性的笔下活了起来:冻裂了一切的寒冬、卖馒头的老头、街道中间的深炕、后园子、善良而冷漠的爷爷、爱看热闹爱传瞎话的小镇居民、开朗却无助的小团圆童养媳、勇敢而苦命的冯歪嘴、爱面子又委曲求全的二爷、大神、道士等等。书中的人物形象定格在读者脑海深处,跨越时空他们依然处处存在,正是因为作者对这普通人性的真挚、细腻描写,使《呼兰河传》历久弥新。呼兰河镇就是那个年代中国最普通小城镇的缩影,这里的人们有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思想,愚昧无知,因为物质的极度匮乏导致他们对精神的追求被彻底掩埋和忽略,从不敢表达对精神的渴望,字里行间充斥着无奈和悲苦。鲜明的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扭曲的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有时候一个人的愚昧和荒唐让人觉得可笑,当一群人如此时就只剩下深深的后怕”!!
萧红这位内心敏感外表丰富、刚强的女子,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不能继续完成学业,强迫被父母包办婚姻,最终她不得不离家出走。《呼兰河传》完成于1940年,是时代的产物,那个时代被迫的颠沛流离带给萧红丰富的人生阅历,创作出一本佳作《呼兰河传》,时代也因此蕴育出一位才女---萧红。她的一生是短暂的,只活了31岁,1942年在战乱中的香港带着病痛和惊恐辞别了人世。茅盾曾评价《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位列《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第九名。正如,受萧红影响而走向汉学研究之路的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如此评价萧红:“萧红是一个好画家,她的文字简单朴素,不华丽,但阅读她的作品仿佛身临其境,闭着眼睛就能看到她笔下描绘的那个地方,她是用文字绘画的好作家。”
萧红,芳魂早逝,作品得以永存!(王玉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