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

妻子的小侄女是个品学兼优的姑娘,每次去看望岳父岳母时,我都会和她聊聊,这个年仅十岁的宝贝时常会带给我许多惊喜和启迪。

“这是你的书吧,好看吗?”小侄女的书架上放着一套《少儿百科全书》,共有十本,每本都有二百页左右的厚度,书脊上标注着“动物”、“植物”、“历史”、“地理”等一众分类。我一面和小侄女攀谈,一面在她的许可下取阅了一本。我的目光细细扫过一篇篇书页,并不时为其中通俗易懂、趣味横生的文字暗暗喝彩。

“之前看过一部分,不是很喜欢。”小侄女言语中透露着些许无奈,我则向她投去了满是疑惑的目光,问出口了那一句平庸至极的“为什么”。

“里面的内容太简短和浅显了,比平板电脑上搜索出来的结果差远了。”小侄女现在是所在班级的中队长,她对于学习的热爱我坚信不疑,这一定不是她懒于读书、懒于求知的推诿之辞。

“时代不一样了,你们是比我们更幸福的人,加油。”轻声说完这句话后,我悄悄地走出了小侄女的房间,而她又拿起平板电脑继续沉浸在了知识的海洋里。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同学们之间流行这一种叫做《少儿百科全书》的读物,一套书分成蓝、橙、红、绿四种颜色,分别对应着人文、科学、艺术、自然四个类别,每本长四十公分左右、厚度有数百页,拿在手中颇有些分量。班里每个月办手抄报或备战学校知识竞赛的时候,就会有同学从家里把这套书搬到学校,在我极为模糊的印象中,这样一套“皇皇巨著”是我们班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同学的标配,甚至是区分“学弱”和“学霸”的重要证明,而我则一直不在“学霸”的范畴内。对于未曾得到的那个世界,我们总是充满了想象,更何况是那个并不“学霸”和聪明的我,曾经的我一直幻想着在那四本让同学们爱不释手、读完就有答案的书里面究竟有什么丰富和奇妙的知识,曾经的我坚定地认为读完那四本大书就可以揭开全世界所有的奥秘,书名中的“百科”二字绝非名不符实。

好在这样的天真、幻想以及由此而来的些许自卑、痛苦并没有持续的太久,五年级的某一天,父母的一位朋友来家中拜访,随身携带的伴手礼中除了有一篮水果还有一个橙红色的手提袋,上面醒目的写着“少儿百科全书”一行大字。我的双眼瞬间睁到了最大,脑海中早已将感动、幸运、受宠若惊这一类的形容循环了无数遍。那个下午,我应该是拿出了那个年龄所能掌控的一切专注去紧紧盯着那一套即将属于我却难免存在“万一”的图书。经过了一下午主宾尽欢的谈笑风生后,客人颇为不舍的和父母辞行而去,而那一套图书终究不出意外的留在了我的书桌前。

姑且不提那点尚存的求知欲,单凭压抑了近两年的对同学们的小小“嫉妒心”,也足以让我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这一套厚重的图书发起一次次勇猛的冲锋,我要把那些曾经错过和它相处的时间追回来。

“钢琴诗人肖邦”“活字印刷术”“苏轼”……直到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记得那些第一次映入我眼帘的新奇词条,并且会不自觉地温习起当年阅读时的那份怦然心动。

“回想起来觉得那个时候的自己好傻、好单纯,竟然觉得一套儿童看的书就代表着世界上所有的知识,并会因为它自卑或得意。”有时候我会在妻子面前自嘲。

“你比我小时候的条件好多了,我小时候都没听说过这套书,估计换成我也会和你一样吧。”妻子回答到。

我相信小侄女书架上那套百科全书一定比当年我的那套要更加精彩和全面,而小侄女对它的“忽视”和“嫌弃”却恰恰见证了时代是怎样推动着知识获取的便利性,我更相信如今小侄女在平板电脑上学习到的知识要远远多于那套书中仅仅百万字库存,她会乘着科技和知识的翅膀飞得更高,只是不知道她手里平板电脑的研发人员会不会是二十年前和我一样向往那套百科全书的少年?(妻子的小侄女是个品学兼优的姑娘,每次去看望岳父岳母时,我都会和她聊聊,这个年仅十岁的宝贝时常会带给我许多惊喜和启迪。

“这是你的书吧,好看吗?”小侄女的书架上放着一套《少儿百科全书》,共有十本,每本都有二百页左右的厚度,书脊上标注着“动物”、“植物”、“历史”、“地理”等一众分类。我一面和小侄女攀谈,一面在她的许可下取阅了一本。我的目光细细扫过一篇篇书页,并不时为其中通俗易懂、趣味横生的文字暗暗喝彩。

“之前看过一部分,不是很喜欢。”小侄女言语中透露着些许无奈,我则向她投去了满是疑惑的目光,问出口了那一句平庸至极的“为什么”。

“里面的内容太简短和浅显了,比平板电脑上搜索出来的结果差远了。”小侄女现在是所在班级的中队长,她对于学习的热爱我坚信不疑,这一定不是她懒于读书、懒于求知的推诿之辞。

“时代不一样了,你们是比我们更幸福的人,加油。”轻声说完这句话后,我悄悄地走出了小侄女的房间,而她又拿起平板电脑继续沉浸在了知识的海洋里。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同学们之间流行这一种叫做《少儿百科全书》的读物,一套书分成蓝、橙、红、绿四种颜色,分别对应着人文、科学、艺术、自然四个类别,每本长四十公分左右、厚度有数百页,拿在手中颇有些分量。班里每个月办手抄报或备战学校知识竞赛的时候,就会有同学从家里把这套书搬到学校,在我极为模糊的印象中,这样一套“皇皇巨著”是我们班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同学的标配,甚至是区分“学弱”和“学霸”的重要证明,而我则一直不在“学霸”的范畴内。对于未曾得到的那个世界,我们总是充满了想象,更何况是那个并不“学霸”和聪明的我,曾经的我一直幻想着在那四本让同学们爱不释手、读完就有答案的书里面究竟有什么丰富和奇妙的知识,曾经的我坚定地认为读完那四本大书就可以揭开全世界所有的奥秘,书名中的“百科”二字绝非名不符实。

好在这样的天真、幻想以及由此而来的些许自卑、痛苦并没有持续的太久,五年级的某一天,父母的一位朋友来家中拜访,随身携带的伴手礼中除了有一篮水果还有一个橙红色的手提袋,上面醒目的写着“少儿百科全书”一行大字。我的双眼瞬间睁到了最大,脑海中早已将感动、幸运、受宠若惊这一类的形容循环了无数遍。那个下午,我应该是拿出了那个年龄所能掌控的一切专注去紧紧盯着那一套即将属于我却难免存在“万一”的图书。经过了一下午主宾尽欢的谈笑风生后,客人颇为不舍的和父母辞行而去,而那一套图书终究不出意外的留在了我的书桌前。

姑且不提那点尚存的求知欲,单凭压抑了近两年的对同学们的小小“嫉妒心”,也足以让我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这一套厚重的图书发起一次次勇猛的冲锋,我要把那些曾经错过和它相处的时间追回来。

“钢琴诗人肖邦”“活字印刷术”“苏轼”……直到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记得那些第一次映入我眼帘的新奇词条,并且会不自觉地温习起当年阅读时的那份怦然心动。

“回想起来觉得那个时候的自己好傻、好单纯,竟然觉得一套儿童看的书就代表着世界上所有的知识,并会因为它自卑或得意。”有时候我会在妻子面前自嘲。

“你比我小时候的条件好多了,我小时候都没听说过这套书,估计换成我也会和你一样吧。”妻子回答到。

我相信小侄女书架上那套百科全书一定比当年我的那套要更加精彩和全面,而小侄女对它的“忽视”和“嫌弃”却恰恰见证了时代是怎样推动着知识获取的便利性,我更相信如今小侄女在平板电脑上学习到的知识要远远多于那套书中仅仅百万字库存,她会乘着科技和知识的翅膀飞得更高,只是不知道她手里平板电脑的研发人员会不会是二十年前和我一样向往那套百科全书的少年?(刘芳序)


信息来源: 
202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