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祥
前几天,在家属院的一个路口看到爆米花摊位,忍不住放慢了脚步,随着“砰”的一声,爆米花的香味弥漫开来,也开启了我的记忆闸门。
小时候,静谧悠闲的乡村里,常有爆米花的手艺人走村串巷,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村里的孩子谈不上吃零食,能吃上一把爆米花,就算解馋了。那香香的爆米花,让我的童年增添了几多乐趣。
还记得常来我们村的炸爆米花的人姓刘,中等身材,黝黑的四方大脸,花白的头发,看上去50多岁,大家都喜欢喊他“老刘”或“刘师傅”。每次进村,老刘总拖着长长的腔调喊几声“爆¬¬——玉蜀黍花——嘞”,然后,找一处干净的空地,把板车上拉着的小炉子、风箱、爆米锅和一个大麻布口袋搬下来,往往他的摊子还没支好,就有人端着玉米过来了,后面跟着提篮子的小孩儿,老刘赶紧生炉子,“吧嗒吧嗒”的风箱将炭火吹得忽明忽暗,黑乎乎的爆米锅架在中间,极像一颗炸弹,一头有压力表的手摇把在老刘的手里“咕噜咕噜”地转了起来,玉米粒在锅里发出“哧啦哧啦”的响声。
约有五六分钟,老刘感觉火候到了,看看压力表,起身将爆米锅提起,冲着我们一群小孩儿喊道:“捂着耳朵!”我们双手捂耳,眯着眼睛看着他麻利的操作。只见他用麻布口袋的皮圈套住锅盖把柄,放平爆米锅,左脚踩上去,右手拿一个小钢管套住锅盖把柄,使劲一扳,“砰”的一声炸响,白烟冒出。已在爆米锅肚子里闷得难受的玉米粒一下子冲进麻布口袋,膨胀成大个儿的玉米花,像一朵朵金黄灿白的花儿竞相绽放。瞬时,香味就像长了翅膀的鸟儿向四处溢开,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玉米香,馋人的香气将我们的口水都引了出来,一串串挂在嘴边。
接连的爆炸声陆陆续续招来了许多人,老刘的身旁排起了一溜儿盛着玉米的篮子,只见他一手拉风箱,一手加炭块,还不时的拨动一下爆米锅,嘴里哼哼上几句豫剧,虽然比不上戏班子唱的好听,但他自我陶醉的样子也能让人们投去赞扬的目光。
呼呼作响的火焰和砰砰的爆炸声,把整个村子都动员起来了,孩子们越聚越多,围在爆米花摊子周围,玩起了各种各样的游戏。“砰”的一声过后,大家的目光马上搜寻喷薄散落在麻布袋外的米花粒,蜂拥而上争抢着,甚至来不及将爆米花上的泥土吹去,便迫不及待的放入口中,争抢的场面既热闹又充满刺激……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爆米花离我们渐行渐远。现在,街头、商场和影院都出现了爆米花的升级版,加工技艺和配方也很考究,有多种口味的爆米花,甚至自己在家也能做出香甜可口的爆米花来,而我留恋的还是传统的爆米花,留恋的不仅仅是那种味道,还要那些乐趣与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