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艳
“夫妻间最大的悲哀是什么你知道吗?就是把另一半完全变成自己的样子!”
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突然听到孩子爸来了这么一句,我当时除了一头雾水,还有一脸懵,然后就是下意识的自我反思:我平时太强势了?给他造成压力了?
带着一肚子的疑惑做完了家务,突然之间福至心灵,问躺在床上玩手机的孩子爸:“你是不是又在刷抖音?又看了什么心灵鸡汤,让你感慨万千?”看到孩子爸赧然的表情,我知道,自己又被“理论联系实际”了。
从未使用过抖音、快手之类的短视频,但是架不住全民娱乐的疯狂蔓延,身边的人每天都在刷刷刷,还沾沾自得地学会了一肚子“生活哲学”、“心灵鸡汤”。
并不是排斥短视频,本身就是学传媒的,对新媒体的接触比多数同龄人应该都要早。只是觉得和阅读比起来,短视频就像是素食产品,可能更便捷、更娱乐、更通俗,但是为了能瞬间抓住眼球,为了点击量和关注度,它们也会更媚众、更浮夸、更智能。
精心的编排、巧妙的剪辑、智能的推送,会让视频越刷越兴奋、越刷越深感“智慧啊”“真理啊”,殊不知,自己已被“套路”。就像传统星相学、算命先生往往利用巴纳姆效应来自圆其说,刷短视频的人也更容易在心情低落的时候与视频内容建立同频共振。
和阅读的点滴积累不同,视频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更直接。如果说从阅读中汲取智慧是主角一路升级打怪,稳扎稳打、内外兼修,那么视频中汲取养分就是主角遇到奇遇神功灌顶,高手天成可能就会根基不稳。看了一百本书后写篇文章应该不是难事吧?但是刷了一千条短视频后去制作视频呢?估计没那么容易吧。
当然这里并没有抨击短视频的意思,短视频中有许多精品内容和知识技能,偶尔我也会在孩子爸刷手机时,凑过去看一会儿。只是说,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放松身心的娱乐方式,但并不建议将其中的“生活哲学”照搬到现实生活中。就像世界上并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世间万物都在不停发生着变化,人与人的交往也不能一概而论。
女性的购物狂属性、男性的中年油腻、学生的拖延症,这些生活中的共性话题,总是能引起众人的共鸣;诙谐的亲子关系、爆笑的童言童语、经典的影视赏析、通俗的科学普及,也总是能带给众人欢乐和成长。看到有趣的内容,笑笑也就过了;看到深有同感的片段, 看看也就罢了;看到新奇的知识,还是小心求证最佳……
生活的哲学,要真的源自于生活,要接地气、食烟火,要从自己的生活中提炼,而不是“信手拈来”“拿来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