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楠楠


“中秋节去哪?”

“回家。”

“前几天新闻说,中秋节不免高速费,国庆免费。只是不论是否免费,千山万水都阻挡不了回家的路”……

下班的途中听到同事议论中秋小长假的安排,言语间夹杂着回家的兴奋和期待。

想起近几年,官方发布的“春节大迁徙”数据着实让大家震惊不已,数据一度飙升,连年上涨,好像成了国人思念故乡的独特方式与行为。

这种现象没有办法用科学的论证来说解释,俄国有位作家索尔仁尼琴被放逐的时候,原本以为二三年后就能回到故乡,谁知一眨眼七年过去,依然回期无果。即便如此,他仍旧坚信:有朝一日,自己一定能够回到故乡。

索尔仁尼琴这种浓重的思乡情结,和我们的“春节大迁徙”有着相似的渊源。对索尔仁尼琴而言,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对他的人民和国土,对他那“下着大雪的故乡”,都有着浓郁的血泪和感情。虽然流放隔断了他与祖国的联系,却使他的同情与关爱由俄国扩散至全世界,升华为“世界的索尔仁尼琴”。

其实,只要远离家乡,乡愁便渗进血液,它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愫,是每个游子都品尝过的一种滋味。诸如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般,家乡的记忆就像是一壶陈年的老酒,总是有品不完的味道。任何人,都无一例外。

书上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受困于陈国。饱受饥饿之苦的孔子那一刻勾起深深的乡愁,只可惜山高水远,兵荒马乱,寸步难行。民以食为天,仅仅是饥饿就已经让人难熬,如今又和乡愁搅在一起,发酵出来的情感可想该是何等浓烈的悲凉。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季羡林身上,大师晚年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可以说是风光绝妙的。然而,面对这样的良辰美景让他想起的仍然是故乡的苇坑。此情此景,真真应了艾青的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老舍先生去过巴黎,住过伦敦,可痴痴念叨着的,还是北京。他在自己的文章里说人家的城市笨拙,自家的城市庄重;说人家的城市喧闹,自家的城市有人情味……啧啧啧,多么明显的故乡情结,任凭其他地方多么美好温馨,在先生看来仍然只有北京的城墙是美的,养鸟种花的人们是亲切的,连那大早上的鸽子哨也是动听的。这样一份固执的喜爱,只因那些深入骨髓的习俗和印象,早已成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在哪,先生那感情的天平,都已沉沉地倾向了他从小生长的京城。

嗯,确实,但凡提到家乡,心弦就会被拨动。月是故乡明,说到底,故乡不仅有流逝的岁月,还有血脉相承的根,有生养我们的源。

而这些,是生命的印记!


信息来源: 
202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