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 灯 中 秋



■马翠翠


月圆之时,是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时候,而最具代表的节日,便是中秋节了。

岁月的叠加,时间的流淌,我们从稚嫩的孩童,逐渐长大;长大后我们离开家,离开故乡,踏上一条与故土、与父母渐行渐远的路。如今,又是一年中秋节到来,细数自己有多少个中秋没有回故乡,没有回去与父母团聚呢?

说到“中秋”,月饼似乎是绕不过的话题。幼时中秋的月饼,一层层的,包有冰糖、瓜子仁、核桃仁、花生米和芝麻等,当然里面青红丝少不了的,直到长大后,才知道青红丝就是用糖或蜂蜜腌制的桔子皮、萝卜、冬瓜等。五仁月饼不大,馅料也不多,小时候只有中秋能吃到,所以常常一大口便咬下小一半,那酥松爽口,香甜美味,那小粒冰糖嚼在嘴里“嘎嘣嘣”的声响,至今难忘。但是,那时家中生活拮据,五仁月饼采购数量有限,孩子们想要吃到,必须等到父母按照家乡习俗祭月过后。当太阳从西山落下,月亮就喜盈盈升起来了,待它脱去一层红衣、悠悠升挂天空,皎洁的月色,如一道瀑布倾泻下来。堂屋门外一侧四方小桌,上面整齐码放祭品,中间一只陶瓷三角香炉,父母带着家中男丁鞠躬作揖,燃香插入炉中,再拜作揖,祭拜期间孩子不允许走动喧闹,仪式简短、庄严、虔诚。这一刻除了夜虫的鸣声,庭院寂静,檀香缭绕,缕缕香烟,迎着月光,袅袅飘向瓦蓝色夜空。撤下的祭品有柿饼、石榴、苹果等,还有月饼、糖果和母亲用面粉捏制的面灯。据说吃月神飨过的食品,会得到其赐福和保佑。

中秋节面灯在我家乡很普遍,几乎家家都做。小麦面粉加水和面,做成兔子、盘龙、花朵等各种样式,捏成型后,母亲会在中间按个小坑,埋入粗线(灯芯),由于中秋节母亲为准备祭祀和中秋节晚餐最是繁忙,所以会将面灯直接做成水杯的样子,下锅蒸熟,“死面”做成的面灯出锅放凉后更加瓷实,母亲会小坑内放入煤油,点燃灯芯,祭祀时装盘,有些摆在大门侧的石墩处。幼时我们几个会找几个酒盒,侧面挖空做窗,上面凿孔穿绳,再找根粗些的树枝,放入一根蜡烛或直接放个面灯进去,这便成了我们的中秋节的“花灯”。为了挑着自己的“杰作”去炫耀,母亲准备的一桌子美食,我们是顾不得吃了。那时的村庄还没有路灯,一轮明月配上胡同里挨家挨户门口石墩上的面灯最能凸显中秋气氛。我们互相“内卷”,交流着花灯制作的心得,夸一下谁家的面灯做的非常好看……这一夜母亲会大度地让我们疯玩到很晚,直到小伙伴中第一个“投降”说要回家睡觉。

中秋月圆人间团员,没有离别何故团圆?因此便有了他乡和故乡,他乡为客故乡为根,因此便有了乡愁。淡淡的月光给人以慰藉、温柔、恬静和思念,于是有了古人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诗篇。当年胡同里挑灯的孩童,如今已过而立,大都离乡客居,乡愁便成了一个电话、一个微信、一段视频。中秋将至,望游子客乡还能吃到中秋祭月后的贡品,望各在一方的家人们永远安康!


信息来源: 
202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