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越
夕阳下,青坪温婉,花影满庭,微风悄然渗入窗棂,拂起琴桌上的纱,翠绿的竹,衔起一枝清雅,墙角的小书架上,跳跃的夕晖点亮一地芳华。
我放下手中的笔,在这美丽的黄昏里失了神。
这一方静谧恬淡的天地就是我的家,虽然日日在此生活起居,我却总为它着迷——清晨,当第一缕晨曦淌入庭台,它是明媚的;午后,当慵懒的阳光为绿叶洗去铅华,它是雍容的;黄昏,当晚霞映红了帘纱,它是温柔的。它总有千万种美,为我营造着无处不在的温暖与宁静。
鱼缸里的鱼儿纵身一跃,水花散入思绪,我蓦然回过神来。合上未写完的日记,我走向琴台边。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夕阳下的仪式感,从不曾中断。年少时爸爸总是在夕阳下吹起长笛,悠扬的笛声洗去了一整天的繁忙和疲惫,让心沉静,爸爸说,生活的烦恼在所难免,但平和的心境却可以靠自己营造。我在这样的心境中迎来一次次的夜幕,渐渐懂得,我们虽无法阻止黑夜将至,但黑夜同样无法阻止我们拥有一颗向阳之心,这样的笛声让我看到,每一天的夕阳都可以如此安宁美好,让我学会,无论面对事业的黑夜还是人生的黑夜,都能够以淡泊而宁静的心去面对。
琴声清雅,落日西沉,浮躁的内心归于平静。我自学古琴,并延续着爸爸教会我的坦然与平静,这夕阳下的仪式感,从不曾中断。
夜色渐浓,我收了弦,继续着我的日记。
日记的习惯不知从何时而起,但这夜幕下的仪式感,从不曾中断。记得小时候,每晚睡前,爸爸总是伏在案头奋笔疾书,我好奇问爸爸在写什么,爸爸说,日记。那时我不懂日记是什么,却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拿了笔在本子上写写画画,日复一日,我的日记本渐渐占满了小书柜,内容由刚开始的简笔画变成了夹杂着拼音的短文,再到后来成了流畅的记叙,由童年到少年再到如今,稚嫩的笔迹逐渐刚劲,单纯的内心也逐渐成熟。
日记早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它坦白而深刻地记录着我的成长,它是我与自己的约会、与灵魂的交流,这夜幕下的仪式感,从不曾中断。
清风托起窗帘,一缕阳光趁机溜了进来,我换上运动装,跑进金灿灿的晨光里,剔透的朝露诉说着希望,红润的朝阳点燃了梦想,新的一天开始了。
晨练的习惯来自于妈妈的培养,这晨光下的仪式感,从不曾中断。儿时赖床成性,妈妈强拉硬拽带我出去跑步,当清晨的微风拂过眉梢,晨曦送来轻吻,我瞬间被清新的空气唤醒,一脸的不情愿也顿时烟消云散。妈妈说,一天之计在于晨,要惜取好时光。小时候并不懂晨光可贵,只知道晨练能带给我清爽的心情,于是每天都跟着妈妈去跑步,年复一年,我结识了同样热爱晨练的小伙伴,还有每天都陪主人锻炼的小狗,这份友情陪伴我走过整个少年时代。后来,妈妈说,她跑不动了,但我一定要坚持下去。我终于明白,在过去的岁月里,妈妈带给我的并不是简单的陪伴,而是一个个神清气爽的开端,打开了我幻妙多彩的每一天,也打开了我繁花似锦的人生。父母终有一天不再能给我们陪伴,但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和风尚却可以代代相传。
我跑进晨光里的湖光山色,跑进晨光里的鸟语花香,跑进晨光里的小桥流水,也跑进晨光里新的开始和希望。这晨光下的仪式感,从不曾中断。
午后的暖阳铺进窗格,空气里流淌着淡淡的花香,阳台上的花花草草此刻像在开展一场无声的百家争鸣,竞相绽现着多情的容颜。我端起一杯清茶,坐在窗前翻起书来。
午间小憩过后,晒晒太阳、翻翻闲书,是多年的习惯,这午后的仪式感,从不曾中断。过往的每个周末,爸爸妈妈午休后总会坐在窗前静静地看一会儿书,他们总说,平时工作繁忙,难得有时间读一读自己喜欢的书,晒晒太阳,放松放松。我于是从不打扰他们的“阅读时光”,自己也随手抄起一本书来看。在学业繁忙的学生时代,我用一个个温暖宁静的午后读完了数十本文学名著,这些闲暇时光里一点一滴的积累逐渐成为我精神生活的支柱,让我拥有充实而强大的内心,让我在往后的生活中,即便会有迷茫、会有徘徊,却从不曾有过恐慌。
阳光投影于书页,赋文字以生命,文字投影于时光,赋人生以力量。这午后的仪式感,从不曾中断。
夕阳西下,冲淡了群花的清影,染红了帘上的青纱,我又来到琴台边,向琴弦倾诉这一天的繁华。
我的每一天都在一个个小小的仪式感中度过,那些不起眼的小事、潜移默化的习惯和从小耳濡目染的生活方式,都在无形中构筑起了我坚实而精彩的人生,我的父母用这些小事教会我品味人生,而我也通过这些小事学会了坚持和传承。聚小节而成风,家风,从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恰恰是这些润物无声的小事,如今,这些小事伴我走进婚姻,在我的小家庭里继续散发着温暖和清甜。
而谁又能否认,这所有的小事背后,都是父母深深的爱?
家,是每个生命的起点,家,更是爱的最美诠释:父母之爱,筑起心灵的避风港,夫妻之爱,搭起生活的挡雨墙,手足之爱,点起困境里的希望之光。大爱,方能融化阴霾,大爱,方能凝聚成家。
地平线上,落日缓缓睡去,我相信,未来的每一天,都会这么幸福。大爱为家,小节成风,生活的真谛,大概就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