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越
大概一年多前,自以为对诗词文化已经了如指掌的我,开始研读《诗经》,然而刚刚开始就败下阵来,晦涩难懂的字面,佶屈聱牙的韵律,让我头晕眼花,挑了几首还算能看懂的,勉强读了读,便再也进行不下去了,于是家里买好的一大摞各类版本的诗经被我闲置了数月,直到前一段时间,在悠闲的周末午后,坐在吊椅上晒太阳,随手抄起一本诗经又翻了翻,也许是又有了大半年的积淀,那些当初怎么也读不懂的句子,突然变得朗朗上口,我终于重整旗鼓,准备开始认真研读诗经。
虽然直到现在也没背下来多少,但是那些掩藏于文字深处的美好却是在逐渐显现,对于父母的思、惦、孝,对于佳偶的爱、念、敬,对于君子的尊、恭、仰,对于我泱泱大国的慕、诚、畏,似乎人世间所有美好的、张扬的、恭谨的、真挚的感情全都寄托在这些淳朴的语句之中,让人读来如沐春风,心旷神怡。
诗经多以简单纯朴的故事来表达情感,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即便是放在今天也依旧是成就佳作的基石。《樛木》就以简单的比兴描绘了一幅婚礼盛况,一句“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曲风温润清甜,以樛木和葛藟的互相萦绕喻福禄相随,也比拟新郎和新娘的相爱相伴,“乐只君子,福履绥之”简单直白地表述着一个人的善心和善行对于他人的温暖,通读下来,似乎能想象到那个热闹欢愉的婚礼场面,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都聚集过来,簇拥着一对新人走进新房,唱着这首轻快的歌谣,献上他们最真挚的祝福。不禁想起了我们的婚礼,车门刚打开,众多亲友兴高采烈地迎过来,撒花、鼓掌、欢歌笑语,几个顽皮的孩子爬到父母肩头上,伸手拨弄我头上闪闪发光的金钗和步摇,原本还有点紧张的我瞬间被大家的热情融化,我不自主地笑了起来,那是一种很单纯的幸福,让人内心纯澈,返璞归真。
虽然对于《樛木》的解析有很多版本,也有学者认为此诗并非是对新婚情侣的祝福,而是讲述正人君子以大德成人之美,但不管怎样,它所表达的美好感情却真实感人,萦原悠长。诗经年代久远,在代代传唱的数千年中,其寓意有所变动,甚至个别字词发生更改都是有可能的,有一些在今天看来难以理解的诗文,或许在遥远的三千年前,却寄托着淳朴人民群众的美好心愿。
比如《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是一种直翅目昆虫,有的版本释为蝈蝈,还有版本解释为蝗虫,意为蝗虫的繁殖能力旺盛,以此来祝福家族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福寿绵长。其实,以螽斯作此比拟,我是难以理解的,但显然渊深海阔的国学已经完全认可了这种诗经文化:在故宫中,西六宫的街门名为“螽斯门”,与东六宫的街门“麟趾门”一样,都取材于诗经;清末瑾妃出嫁,随嫁的嫁妆中有一颗翠玉白菜,而白菜上趴着一只螽斯,喻清正洁白,子嗣兴旺。
此外,如《葛覃》《凯风》等对于亲情的描述,《淇奥》《鹿鸣》等对于君子、礼敬等方面的弘扬,都意味深长,自然,诗经中还讲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对待感情的态度以及对于黑暗和丑恶的唾弃,它的博大精深,让人心生敬畏,也让人流连忘返。
诗经像一部缤纷绚烂的文化长歌,也像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更像一部喻世警人的理法通鉴,而究其原本,它却只是一部源自不同阶层的各类歌谣总集,这大概是它的魅力所在吧,琐事间蕴含真理,平凡中彰显真情,指引我们读文而知理,见微而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