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豫陕:一路向西

■乔栋

郑州到西安,高铁两小时十六分钟。

坐在高铁上,看着窗外穿梭的风景,脑子里第一个冒出的念头便是周秦之变。

周秦之变始于魏李克变法,只是那次变法没有触及既得利益者,所以虽然李克功成名就,却未让魏国称雄战国。之后是楚吴起变法,因变法得罪权贵,落得个抱王尸而不得善终。再之后,便是公孙鞅变法。

公孙鞅原为卫国国君后裔,少喜刑名之学,其后在魏国国相孙座旗下担任门客,公孙座病重,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要么重用,要么杀之。魏惠王出门便对身边的人嘟囔着国相的建议,说其病入膏肓,胡言乱语了。

结果便是公孙鞅未得重用离开大梁, 一路向西,投奔秦国。看着地图,那时节如果要从魏国入秦国,抛却黄河改道原因,因与今天的高铁路线相差不大。

大梁城在今天的开封西北方向,魏惠王于公元前364年迁都于此,公元前362 年,秦孝公才继位,从这个时间点上来讲, 公孙鞅从大梁入秦便是合理的推测。

后秦灭魏,以黄河水淹大梁城,王出城而降,至此城破国灭。

公孙鞅带李克《法经》入秦,随后开始商鞅变法,公孙鞅得名商鞅也是因为对魏战争得胜,授封商洛十五邑,便被后人称为商鞅。商鞅变法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周秦之变的结束提前奏响了序曲。

其实周也从西来,如果没有烽火戏诸侯,便没有国人暴动,也就不会有平王迁都,只是历史吊诡之处便在王师六军离开,秦便缓慢兴起。秦穆公时,秦便得到了西方诸侯之伯的称号,称霸西戎。每每此时,我总是想起那位拘而演周易的文王,他在商为臣时便为西伯侯。

秦的兴起与衰亡,历史上众说纷纭,从贾谊起便未落幕。历史是如此的有趣,也是如此无奈。

无奈的还有赵匡胤。一千两百年前,赵匡胤晚年也离开开封,向西沿着黄河,进入巩义谒陵,随后提议迁都洛阳,原因无他,开封无天险可凭,洛阳经北朝隋唐经略,可勘大用。只是赵光义反对,他是晋王,开封府尹,皇位第一顺位的继承人。"金匮之盟"无法说清真假,只是通过迁都一事,便可窥见宋太祖的一点心思。那时节赵普罢相,晋王一家独大,宋太祖借谒陵之时提迁都事,不可谓敲山震虎,甚至于有借迁都事毁盟之意。只是此事作罢后没多久,烛光斧影,天下大定。

之后入洛阳,洛阳古都故事太多,流光溢彩,如牡丹盛放,无法言说其美。之后进入三门峡,有渑池站,这里还有在入秦十年后的商鞅的故事。

那时节,秦孝公病逝,商鞅被告发谋反,便想去魏国避难,被魏国拒绝后,其逃至封地,后起兵攻郑,随后兵败被杀,被杀之地就是渑池。其后,商鞅被带回咸阳,加以车裂之刑。最终,商鞅和他的前辈吴起一样,落得个如此下场。

之后,进入渭南。渭南虽有山峰险峻,也有沃野千里。渭水平原滋养千年时光,也滋养以长安为都城的各个王朝。这里沉淀着千年历史,沉寂着烽火岁月,流淌过时光的渭水,依旧清澈。

公孙鞅一路向西时,他或许也曾望见巍峨的函谷关,潼关,也曾见过流淌的渭水,汹涌的黄河,我总是想象那段向西奔走的岁月里,公孙鞅内心该是如何的波澜壮阔,背后的风雪里有李克的功成名就,有吴起的身死名灭。或许,那时节他早就知道自己的结局逃不出前辈们的命运,只是,不试一试是不是有点亏欠这身本领,亏欠这厚重的大地和巍峨的山峦。历史上闪烁的光芒,俱是那些忘却生死的人,发出的一刹那火焰。

我到西安北站时,下一班开往延安的列车即将抵达。

信息来源: 
2021-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