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进京赶考”足迹

西柏坡,游人如织,其中也包含坐了近7个小时大巴的郑州基地管理站的党员同志们, 长途跋涉,只为追寻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的足迹,探访这片红色故土的沧桑巨变。

在西柏坡纪念馆前的广场上,“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到访的游客们争相在这里拍照留念。郑州基地管理站在基地党支部孟书记的带领下集体在纪念馆前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站在“五大书记”铜像前,我们带着对革命先烈崇敬、敬仰,字字铿锵,希望能够通过誓词表达我们的缅怀之情……

西柏坡纪念馆共411个展厅,展厅以图文、影音、文字、文物、人物故事、情景重现多种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在这个曾经贫困落后的小山村,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从这里迈开“进京赶考”的步伐。

纪念馆内,一辆小推车让人印象深刻。“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在战场上,小推车的作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讲解员介绍到,“淮海战役中,这种小推车被广泛使用,80万辆小推车为解放军士兵运送物资,支援前线作战。三大战役期间,140多万辆小推车在前线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历史对西柏坡的选择并非偶然。除了这里的进可攻退可守地理条件,还有这里良好的群众基础。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在抗战时期,全县25 万人有9万多人参军、参战。所以在展厅我们同样也能看到许多动人的故事。青青的西柏坡岭,蓝蓝的滹沱河水,简朴的农家小院,一张张珍贵的照片记录下了革命先辈工作、生活的足迹,而这些都将永远成为我们缅怀历史的珍贵回忆。

西柏坡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确立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构建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制订了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针,提出了新中国外交工作基本原则,规划了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历史的车轮,已经驶过了几十个春秋,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柏坡描绘的新中国的蓝图已经变成现实。他们建树的丰功伟业和铸就的西柏坡精神,激励着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而不懈奋斗。第十一展厅中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央党员干部们多次到西柏坡,总书记对当地干部群众说: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学习多重温,心中会增添许多正能量。

走进西柏坡,感受革命年代的血雨腥风,艰苦卓绝与波澜壮阔,体会开天辟地、挥斥方遒的壮志情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七十多年的历程,走过的是坚定与执着,七十多年的风雨,走出的是繁荣与富强。在晚间《传承西柏坡精神 走好时代赶考路》的专题教学时授课老师更是用珍贵影像资料向我们深入解读了西柏坡精神, 并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西柏坡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习总书记多次来西柏坡参观学习珍贵资料。弘扬西柏坡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求真至善,砥砺前行。西柏坡精神影响着西柏坡的每一位民众,他们以实际行动创建着西柏坡的美好未来,也践行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诺言!

翌日清晨,郑州基地管理站的党员同志们按照约定早早起床,要在西柏坡来一次晨跑。晨曦的阳光散在了滹沱河畔,迎着光,我们奔跑着,开始细细端详这片红色热地。如今的西柏坡村,农家院整洁漂亮,马路平坦开阔,各项基础设施等一应俱全。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西柏坡发展起了红色旅游,走上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西柏坡纪念碑附近一名古稀老人早已摆起地摊,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拓自己的未来,我想她是西柏坡精神的传承者,是西柏坡人的缩影,也是千万万奔走在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缩影,更是所有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缩影……最后在“赶考”二字前我们合影留念, 因为再启程,我们便成为了新时代的“赶考人”,经过西柏坡精神的洗礼,我们坚定信心, 立足岗位,求真至善,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努力奋斗!


信息来源: 
2021-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