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翠翠
生我养我的地方,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各司其职。春是用来开花的,万物复苏;夏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草木葳蕤。秋是用来丰收的,秋的凉意是来冷却夏的酷暑难耐的;冬是各种情愫匮乏和休眠的时令,唯有蛰伏与沉默,乃冬之本色。
立春过后,北方微寒,春的气息还是被柳树捕捉,路边的一颗颗柳树慢慢退去厚硬的冬衣,细长的柳枝才吐了一点点舌尖,一副懵醒的模样,串在枝条上荡秋千。
看到这一刻,思绪不禁飘回到了童年。乡间小道上,我们一群小人儿像小鸡儿一样奔跑、戏耍着。玩累了,就跑到柳荫下歇一会。几个“机灵猴”蹦个高就拽下一把柳枝,轻轻地一拧,皮芯分离开来,隔着皮轻轻一折,木芯便断开了, 抽出白白的带着滑滑液枝的芯儿, 截成两三寸长的短节,柳笛的雏形就出来了。用拇指指甲力一抠,去掉外面的那层皮儿, 简易的柳笛便做成了。轻轻的一吹,就发出“滴滴滴”的声音,成调的不成调的曲子在春风里荡漾着,也荡出了我们愉悦的心声。对于柳笛,男孩子们喜欢粗而壮实的,声音雄壮有力;女孩子们则钟爱细小的,喜欢轻柔婉转的曲调。吹尽兴了,再扯几条柔柳,拧成了麻花,首尾一接,再插上朵小雏菊,一个漂亮的头环就编成了。幼时我们总认为只要戴上它我们便成为了“女王”。
扯柳条,做柳笛,吹柳曲的日子已隔在了岁月的彼岸,但那些快乐的情景依然如昨日。
年少不懂柳,只把它当做玩物。重新识柳,是读书识字后读写柳的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纷纷”古老的《诗经》时代,人们已经发现了柳之柔美,把它写进诗里,用它来抚慰心灵。《诗经.采薇》里,远离故土多年戍边的士兵终于踏上了归途,可惜关于家乡人事的记忆都不太清晰了,只有门前那几颗柔柳的姿容依然在眼前闪耀着。归途中,漫漫的长道,皑皑的积雪,跋涉中的身心俱疲,他都不在乎,因为他心头存着那一抹绿,一抹见证他年少岁月的绿,一抹牵动他相思的绿……
也许从那时起柳就受到了诗人们的青睐,成为了中国诗词里的一个特别的意象。“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古人用诗词描绘杨柳的美,用意象抒情叙事,无数的名人佳句蕴养和陶冶后代子孙的情操。
“大将筹边尚未还,潇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清朝大将左宗棠与军士们携镐植柳,才有了柳道“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也才有了杨昌浚的“引得春风渡玉关”的诗文佳作,来纪念左宗棠为民造福的不朽功绩。“绿化环境,美化人生”是我国第43个植树节的宣传标语之一,而今年也是开展全民义务植树40周年,2021年集团公司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正在华北局、华北分公司各单位火热进行,积极有序开展植树造林、认建认养,我想柳绝对可以作为我们种植的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