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哲
有人说:“生活如诗如画,必有一些珍贵的镜头,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不知不觉中,入职快半年了。亲身感受的,除了管理区大家庭的照顾、包容和培养外,还有采油工的辛苦,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团结奋进的工作作风,深深影响着我。
8月16日,在管理区接受完上岗安全培训考核后,我被安排到LH1-2-7P31井场驻井实习。这是一个距区部驻地约30公里,隐于子午岭大山深处的井站,一条狭窄的土石路是井站与外界的唯一通道,如遇大雨路毁或山体塌方,这里便“孤岛”般存在,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也出不去,站内一切补给只能靠“里应外合”步行对接完成。在我到来之前,班长张效岭和张昌伟师傅常年驻守在这里。
我师傅张效岭40多岁,河南人,身材高大魁梧,肤色黝黑,粗犷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细腻的心,在工作和生活中,如长辈般关心和照顾着我。为了让我能尽快上手,他根据现场生产情况从地面流程到实际操作耐心传授指导我学习采油、注水、输油知识;向我讲述机械设备原理、给我传授油井的调参、碰泵、排水、换盘根等日常操作技能,并一再叮嘱我安全的重要性。在师傅的帮助下,加之我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虚心求教和认真领会,在短短的时间里,我基本掌握了岗位上的操作要领。如:观察抽油杆的状态,发现抽油杆带油,说明盘根快漏油了,必须马上紧固或更换,否则出现漏油、跑油,就麻烦了,既增加了工作量,还污染了环境。这叫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
初来井场的十多天,我对井场的一切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但随着新鲜感退去,加之平日里能见到的只有师傅外,很少和外界有联系,自己内心与之前期待出现了很大落差,便开始烦躁不安。师傅看出了我的心思,于是拉我坐在一起讲起了他的故事:他参加工作时在物探队,那时年纪比我现在还小,随队辗转西北各省,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尤其在内蒙工作,吃饭时经常碰到沙尘天气,大家就围在一起,背对沙尘,然后呼啸而过的沙土沾满全身,低头一看半碗饭菜半碗沙;2012年他转岗到采油厂,在采油岗位上成了一名新手,一切都得从新开始……班长的讲述,让我自觉惭愧,与师傅当年相比好得太多了。岁月更迭,背井离乡,选择了荒凉,以寂寞为伴,以朴实的工作态度默默奉献,这不就是我书本所学和要追寻的“铁人精神”吗?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苦耐劳,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和必备美德,也是一名合格的油田职工必需的工作态度。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苦干、实干,尽快使自身的综合能力逐步提高。师傅张效岭,只是管理区、采油厂、公司千百名优秀员工中的一位,他们都是我的榜样,激励着我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