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有家有国

■李佳睿

 

当我们降临在这世界,在周围的笑声与婴孩的哭声中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也许那个时候的我们是一个不精致的“利己主义”,虽不懂何为“主义”,但确确实实的享受着“利己”带来的恣意。

那我们什么时候才有“家”这个感觉?记忆里,与儿时玩伴玩到天黑不想回家,我们的父母回出来寻我们回家吃饭;上学时,放学要按时回家。每个学期结束,老师要父母来开家长会。家,是父母和我的港湾。那时的家,只是住着我和父母。

那时的我们只识父母,不知家。

大学,第一次离开家,一夜之间,才理解“月是故乡圆”的思乡之情,因为一列由北向南,度重江,越群山的列车,开始了连续多年家乡只有寒暑,再无春秋的人生阶段。

与家的地理距离慢慢拉大,和家相遇的时间周期慢慢延长,家开始从一个地点名词变成一个情感代词。于是慢慢明白家的另一层意义,家不只是一间房子,不只是身体的休息地,更是心灵的栖息地。

那个地方住着父母,但是却没再住着自己。

从北到南,从南到北,随着学生时代的结束,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已经在记忆中逐渐远去。没有人再强行让我们用语言、用文字去“爱国”。然而,久别重逢,这种感情愈加直戳人心。

在延安培训,在鲁迅艺术学院旧址礼堂门前,重温了《保卫黄河》,我突然发现已经有多久没听到过这首“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这首经典。从宝塔山上俯瞰延安城,车水马龙,人声鼎沸,那时我想到的是经历半年疫情之后的欣欣向荣与安宁和平。在那一刻,我仿佛第一次真正听懂了《保卫黄河》里无数青年奔赴革命圣地的热血和激情。曾经小学作文里“五星红旗是无数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染红的”反反复复写的话,是如此真实,如此贴切,如此形象。

一个人出生的地方是家乡,也是祖国。从此无论走到天涯还是海角,都有一颗中国心,此心归处便是吾乡。我们出生在华夏大地,冠以炎黄子孙之名,在血脉中深深的被烙上了“中国人”,这个烙印让祖国在疫情期间无条件地保护我们。

一人,一家,一国,才是我们真正拥有。

曾经也时常在心里问自己究竟什么是爱国,什么是爱家。但我知道肯定不是那些毫无感情的词藻堆砌,无病呻吟。成长至今日,慢慢坦然,渐渐明白,真正感恩,我拥有的所有——我的家,我的国。

在离别中慢慢地读出了“家”与“国”更深切的含义,尝过其中滋味,再也不会不解那些人的泪为何而流。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又一人心怀憧憬在这个世界奋斗,也许我们并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身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们身后还有家,我们脚下还有国。

 

信息来源: 
20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