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翠翠
1968年,老马——我的老爸,12 岁,估计在上初中……
本想用文字写写老马的故事,写到上句,突然才觉察到,作为90后的自己对他经历的年代知之甚少,只是停留几个苍白的词汇里。
老马是1956年的人,少言寡语, 关于他的故事我大多是小时候在大娘大爷家蹭饭时听来的。
大爷说小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比较多,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父亲是兄弟姐妹中的老五,没有像大爷那般独获过几年父母关爱,也没能像叔叔那样作为家中老幺而获得全家人的宠爱,这就养成了他沉默寡言的性格。据说爷爷也是个老实本分的人,父亲性格最为内敛像极了爷爷。如果说幼时的父亲是幸运的,也仅仅是说他是家里唯一能静下心来读书上学的。可惜高中时,爷爷走了,奶奶一人无力支撑,父亲也就和大爷姑姑一起干公社、挣工分,为生存奔波。
1976年20岁的老马在错失求学之路后在公社收获了爱情,认识了同村作为长姐早早进入公社干活的母亲。因为是同村同姓大家其实也早就认识,但却没什么交集,谁也没想到“摩登”的自由恋爱在人民公社的艰苦劳动中孕育发芽。这段“父母爱情”被大娘当年用“历经坎坷”一句话带过。由于没有见过外祖父,我只能从他人的话语中“琼瑶式”勾勒想象,按照大娘戏谑的讲述当年的父亲“有勇有谋”,最终才获得了大家的肯定,开启了自己的小家生活。
1997年前院的伯伯来我家请父母过去“教课”,那也是我第一次见父亲揉搓面团,母亲在小小石墨盘上将面团变成又圆又薄的烧饼,手法娴熟,沾水、推按、沾水、拍按、撒上点芝麻,最后小拇指在面饼一角点开一个小孔,老马用手将烧饼放在“高粱杆做成的扫帚”上送入烧饼炉里,几分钟后铁铲接下,再翻转面饼几秒钟,薄香酥脆的烧饼出炉。那时的我瞪大双眼,不敢想象那是出自他们之手。后来在前院伯伯和爸妈的交谈中才知道,原来成立小家之后,老马跑过船、淘过沙,和母亲开过烧饼铺子,卖过早点。这手艺是在卖早点时练出来的。
2013年作为家中老幺我毕业了,老马也早已年过半百。刚毕业的我工作在人迹罕至的偏远山区,工作环境艰苦,但是和父辈们比起来,生活在新时代的我生活有更多的保障,所以很知足。老马一打电话就告诫我,年纪轻轻的就要多吃苦、多干活、少说话,多学些本事,做个有责任心的人,好好工作将来才能有好的生活。在心底这些道理我都懂,而我更想说,老爸你什么都不用嘱咐,你已经身体力行地告诉了我——“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光阴易逝,年华易老,岁月洗礼了生命但也沉淀了黄金时代的倔强。老家院落里的锄头、立在墙角的木推车,它们的黄金时代或许也已逝去,但锄头的豁口以及那布满裂纹的木推车仍在向我们诉说着最后的倔强。
每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记忆,而小马终将成为老马,但努力工作,努力生活,传承“黄金时代”,是从父亲老马那接来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