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铎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赵云个人的武功及战功不是《三国演义》夸大的,而是事实如此。他是个长胜将军, 虽身经百战,却毫发未损,得以善终,这在历代武将中都堪称奇迹。更难能可贵的是,赵云不是一般的武将,更不是一介武夫,而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政治家。
建安十五年(210年),赵云奉命取桂阳(今湖南彬州市),桂阳太守赵范投降。赵范有一寡嫂,天姿国色,赵范要赵云娶之,赵云借故推辞。别人不解,问他为何不从,他说,赵范被迫投降,心不可测,还是加以提防为妙。况且,天下美女多得是,大丈夫何患无妻?果然,不久赵范叛逃,赵云没有受到牵连。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入蜀,领益州牧后欲赐田宅给诸将,赵云谏阻,说:“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为家,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返桑梓,归耕本土,乃其益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赵云这番话很有政治远见,刘备采纳了他的建议,把田宅还给了人民。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替关羽报仇,御驾亲征,大举兴兵伐吴,赵云谏阻曰:“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曹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中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然而刘备听不进去,执意伐吴。结果兵败夷陵,托孤白帝城。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一出祁山。后因马谡失街亭全线退兵,其它部队损失不小,唯独赵云所率部队由于他亲自断后,人员物资安全撤回。诸葛亮让他把物资分赏给部下,他不同意,说:“军事不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库,须十月为冬赐。”诸葛亮听从了赵云的建议,用这些物资进行冬赐,为国家节省了开支。
赵云出身寒微。在讲究家庭门第的东汉三国时代,他远不如出身名门望族的同僚被看重。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的劝晋表中,领衔第一名是马超,第二名是法正,诸葛亮排第八, 他排在五十位以后的“等一百六十五位”之中。但他从不计较自己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利益, 一心只在为国尽忠,为民谋利, 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风度。
赵云的政治家的风采为历代所称道。
萧常在《萧氏续后汉书》中说:“云虽虎臣,其所见明,通达国体。如还田以系民心,留军资以须冬赐。赦吴而专事魏,有诸葛亮所不到者。若其不纳赵范之兄嫂,以远同姓之嫌,律己之严如此。之时诸将其最优乎?”
朱黼在《三国六朝五代纪年总辨》(论赵云伐吴之谏) 中说:可谓深功著名。知天下大体矣。
牛运震在《读史纠谬》论赵云辞赐田宅谏阻东征时说:卓然识大体。
钟惺《史怀十七卷》、赵光宙《史评》、王士骐《诸葛忠武侯全书》、沈国元《二十一史论赞》均说赵云:有大臣局量,岂独名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