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娟
最近读了《被讨厌的勇气》,突然明白了几分生活中“课题分离”的奥妙所在:分清自己和他人的课题,撇清已发生和将到来的关系,才能做自己行为和性格的主人。
这本书是一本基于阿德勒哲学思想的心理书,书中以一位青年和一位禅师的五个晚上的对话形式,对阿德勒“世界极其简单,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加以阐述,它告诉我们:一切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而人际关系的起点是客体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不自觉地放大与周围人的联系,我打小就害怕与不太喜欢自己的人相处,总是担心自己的一举一动会让他们不开心,变得畏首畏尾,异常别扭,一点儿都不可爱。而跟喜欢自己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就思维敏捷,活泼热情。我想,我缺少的正是被讨厌的勇气,我的行为被他人的态度所左右,并不受自己主观意愿所控制。
阿德勒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的最大分歧之处在于,他反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创伤说,倡导目的论。如果没有读这本书, 在我发现自己害怕与不喜欢自己的人相处时,我就会开始分析是不是我童年时受到了什么伤害,才对我后来的人际关系处理有了这样的影响。这或许对于自我接纳会有一定帮助,但对于我走出这种困境却没有太大作用。阿德勒认为:“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
我们会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我们经历过什么。包括我们的生气愤怒其实都只是一种可收可放的手段,它并不是由对方行为直接引起的必然结果。让人抗拒改变的“借口”无处遁形,有一种把人从逃避的角落揪出来,鼓起勇气直面生活的力量。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在你还来不及感慨自己的浅薄的同时便给你指引了方向,给你一种相见恨晚的惊喜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