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 子

■赵楠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亭子,坐在亭中,放眼四周, 会惊喜的发现周围的景色是如此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

字典解释说“亭”,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亭, 源于周代,多建于路旁,供行人休息、乘凉或观景用。亭,本是一种建筑结构,没有围墙,布设灵活;停,却是一种人生状态,没有急迫,从容淡定。原来亭与停谐音,停下行走匆忙的脚步,细细享受人生的这种美好,岂不快哉?想到此不得不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点赞。

古人多把亭子建在山上、水边,风景独好,因其开敞性结构,为文人骚客的集会提供了很适合的场所,自古就是文人画家的挚爱。一群文人雅士散坐亭间吟诗作画,或高谈阔论,或低声耳语,或即兴吟咏, 或唱和起伏,高潮处不免有你争我辩之宏论景象,诞生了不少绝世佳作。大家耳熟能详的《兰亭集序》正是如此。史料记载,东晋永和九年农历的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请了众多名人雅士在兰亭雅集修禊,一时兴致大发玩起了行酒令,最终总共成诗37首,汇集成册称之为《兰亭集》。趁着酒兴的王羲之在大家的推崇下,一气呵成《兰亭集序》,并在此后的每年,都有很多文人墨客来这里仿效王羲之,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举行曲水流觞的雅集盛会。

现如今看来,他们在亭中欢聚一堂,三五知己好友把酒临风,写诗、斗诗、论诗,那是何等的潇洒惬意。

再来说说园林中的亭子,园林四要素: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亭是古代园林中“点睛”之物,如若布置合理, 则全园俱活,可见其作用。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有极为精辟的论述:“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可见在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合适地点,在这些地方筑亭,一般都能构成园林空间中美好的景观艺术效果。如苏州网师园,从射鸭廊入园,隔池就是“月到风来亭”,形成构图中心;又如拙政园水池中的“荷风四面亭”,四周水面空阔,在此形成视觉焦点,加上两面有曲桥与之相接,形象自然显要。

亭,也因此派生出许多富有美好寓意的词汇,如宋朝周敦颐在《爱莲说》里描写的莲荷为“亭亭净植”,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君子的精神;元代张可久《折桂令·酒边分得卿字韵》曲:“风风韵韵,袅袅亭亭”,将一个女子体态轻盈柔美形容到了极致。类似的还有亭亭如盖、亭亭玉立等等,皆用来形容女子或花木挺立秀气,无不展示了亭的意向美。

亭,以其特有的开放包容的建筑风格,引发你我“胸罗宇宙,思接千古”的遐想……

信息来源: 
2020-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