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你还写日记吗?

■关闻

 

 

我的“烂文”历史

家里几个语文老师也没有改变我作文超烂的历史。

上了小学时,最开始要写看图说话,“放飞自我”的小作文前后内容不连贯,写话时东拉西扯,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老师委婉地告诉我:你上学早,表达能力相比同龄人差一点,写日记练练吧。于是我开始写日记,但常常陷入流水账或是无事可写的状态。

上了初中,老师看在“好学生”的面子上,对我的作文也没有太高的要求,标准三段式的作文并没有给很差的分。日记逐渐成为小女生情窦初开的心理旁白,后来有一天发现爸妈偷看,又是羞又是恼,于是再也不敢写心理的小秘密了,日记重新回归到了流水账。

读到高中,作文水平越来越差,还一度作为最差作文在课堂上被公开朗读,当时虽然没有点名字,但对于青春期一直受表扬的我来说是无限的“内伤”,心中充满了对写作的痛苦和语文老师的怨恨。至此,我再也不喜欢写作了,更不爱看关于写作文的书,尤其是那些标榜着“好词好句”的书。

大学以后再也不用考学写作,心理上对写作的恐惧感和排斥感一下减轻很多,有时还想写点东西抒发一下情感,但词汇量和阅读量远远跟不上,写出来的东西水平也就非常有限。正好这时兴起了风靡QQ空间的九宫格日记,不需要抒情和细致的描写,只需要把每天的日程、心情和各种安排记录下来。耗时不多,但要每天坚持,可惜最终懒字当头,几天就抛在脑后了。

于是,我的语文水平停留在“认字”上,尽管脑袋里有很多想法,但是表达不出来。比如看到美景,想学文人骚客好好文艺一番,脱口而出的只有“好美啊!”“真美!”“真漂亮!”,三句感叹就能概括我全部的语文水平!

实现“日记”自由

工作以后,一下子变成了要养家糊口的“大人”,自然要顾着“成熟”的颜面和“成人”的骄傲,带着“我可以”的外衣奋战于每一天的生活,却无处安放很多情况的“做不到”或“我不行”。每当此时,我便会提笔抒情。如果是想宣泄,那就来一篇连标点符号都不想要的千字文!一口气写完三页纸,心情出奇的好。如果是想鼓励,就写出左边一个我,右边一个我,时而出来打气,时而出来自责,时而出来骂人,时而出来自夸。这个不说话却又胜似说了万语的老朋友带给我生活的新勇气。

自己基本上也不会看,更不会给别人看,每天更新日记倒成了一天最快乐的时间,没有必需要完成的压力,不要求必须写多少字,完全看自己的心情。格式也千变万化,甚至背景按照当时的感觉选个赤橙黄绿。

后来偶然接触了《了凡四训》,对里面袁了凡先生“日行一善”的做法非常感兴趣,也很想效仿。在找了好多款软件后,终于找到了合适的一款,并为自己VIP打造了“吾日三省吾身”的模板,记录下来一些小事,回顾和描述当时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写日记的时候,常常会忍不住不停的“反省”自己或抱怨别人,不断强调反省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不断的看看自己的优点和积极面。因此尽量在写日记时,只写好事、写积极面,每天再找三个优点来鼓励自己,慢慢懂得把过去的难过与遗憾转化为积极的行动。

写《晨间日记的奇迹》的佐藤先生建议早上起床写日记,他认为早上对一天的事情可以冷静思考,可以中立地看待事情,如果晚上写日记的话,总是难以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但对我这个起床困难户和忧郁青年来讲,这条不大实用。我只靠晚上用它来宣泄感情,可以做到我的地盘我做主。

有了软件安全密码,再也不用担心有谁会偷看、评论我的“作品”,这一完全私密的“隐形”场所,完全成为一块与自己内心真实对话的园地,可以尽情地书写而没有虚伪,一点都不需要矫揉造作,不需要任何的场面话和虚荣心,哪怕是一点点的自尊心,除了“真心话”之外,其他都是多余的。

日记这件小事不需要刻意的坚持,在日记这件事上如果都觉得有压力那就不要写了,毕竟我们只想通过它来找一个安静空间放空半小时,任何事情在没养成习惯以前,感受到快乐就足够了!

重新“认识”语文

写日记无形中让语文水平有了进步,尤其对“看书”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内心不断懊悔,为什么小时候爸妈让看书的时候不看呢。遇到好情好景很难表达出来也很噎人,“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越来越浓烈。读书确实可以见识到更广阔的生命风景,从而使自己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

在平时工作里,偏向喜欢编写报告,没有赘述,用词精准,表达简要合乎逻辑。写散文和记叙文就不同了,没有文字积累就很难表达所思所想,我常觉得写不出东西来,这就是表达和词汇限制了书写的水平。现在才明白,学语文的意义在哪里,一是听得懂别人的话,也就是“阅读、理解”;二是自己的话被别人听懂,也就是“表达、交流”。

现在写文章时只能用笨办法,先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再用书面语整理。个人的思想状态和三观理念写下来很容易,但整理的过程非常“痛苦”,因为要把一些语言转化的没有痕迹,上下段要连接,词语要运用准确,还要加一些修饰,可能五分钟写出来的想法需要一个下午或更长的时间去完善。没办法,训练写作是要费点功夫的。

你会问我现在爱写作嘛?爱,用文字的形式和自己交流,表达着住在心理那个“小人”的喜怒哀乐。在工作生活里是有很多朋友可以互诉衷肠,但那本日记和一些流水账的文字是我最后最真的依赖。

 

 

信息来源: 
202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