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明月

■王美玫

 

李白,生于盛唐的诗仙,一生“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杰出诗作。检阅李白的诗,我发现诗人对月似乎情有独钟。

峨眉山之月,故乡的寄思

诗仙的出生,正如称号一样颇为传奇色彩,传说是其母梦太白金星入怀而生,因而得名李白。或许李白生前正是夜空中与月为友的太白星,才能一生与月结缘。诗人自幼随父逃归蜀中,在灵秀的天府之国度过了早年时光,天生的聪慧让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而天府之国的山水美景则是未来诗仙成长的绝佳沃土。年轻的李白风流洒脱,交友、击剑、游侠,已隐隐有了“谪仙人”的风貌。天才如斯,豪放如斯,又怎能不渴望大展宏图?于是,在饱览了家乡的名山大川之后,二十六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前往更广阔的天地一展抱负。然而离乡终究是令人不舍的,在一叶小舟中,诞生了有名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虽只有短短二十八字,却为峨眉山之月留下了一副极为珍贵的艺术写照。静静的夜,独行的小舟,送别之人早已离去,孤独油然而生,此时江上倒映的月影便成聊诗人唯一的旅伴,诗中一口气用了五个地名而又不露痕迹,反而显得浑然天成,若没有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定无法写得如此自然。之后,在旅舍所写的《静夜思》便是广为人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单至极的语句含味无穷。无论身在何处,仰望的都是同一轮明月,这轮月里,蓄满了诗人对故乡的寄思。

蟾蜍蚀月影,谪仙果遭谪

江水悠悠,流出了三峡,诗人也离开了故乡,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对故乡的不舍很快被对未来的期许取代,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自己匡世济民的理想变为现实。然而实现抱负的路途却远比想象中坎坷得多。与寻常文人不同,高傲的“仙人”摒弃了科举入仕一途,而是继续漫游,用各种方式同各种人交往,期望得到引荐。在长达十余年的光阴中,他结交过许多好友,受过许多赏识,也曾为经济所困厄,受到腐儒的讪笑。有时他也感到苦闷和彷徨,但所有这一切都没有挫伤他的政治热情。终于他等到了机会,公元742年,唐玄宗为炫耀他的“开元盛世”,诏令荐举文辞秀逸之士。由于贺知章的推荐,玄宗下诏召李白入京。长年不得志,转机就在眼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时年已41岁的李白,心中仍住着那个豪气干云的仗剑少年。

到了长安,著名诗人贺知章一见李白便称其为谪仙,就连唐玄宗也给予他极高的礼遇。一切都似乎那么美好,灿烂前程似乎近在眼前。可现实却远非如此,当时的唐玄宗固然欣赏李白的绝世才华,却只是为了给宫廷生活增添乐趣,让盛世多些粉饰文章。诗人踌躇满志,得到的却只是个供奉翰林的虚职,隔三差五为君王献上些华美辞章。

李白很是痛苦了一阵子。然而,他没把这痛苦放在脸上,而是化入了酒中。虽“举杯消愁愁更愁”,可除了酒,再无其他消愁的法子。李白和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常在一起,把酒喝得烂醉,人称“酒中八仙”。酒喝得多了,原本就狂傲的李白更加狂放。他是自视甚高之人,从来就看不起那些权贵,胸中有气,索性将权贵当成了他玩弄的对象。借着醉酒“天子呼来不上船”,吆喝着让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快则快矣,同样也得罪了一大批权贵,被压在清客的位置上动弹不得。李白在京师长安仅被闲置于翰林院,非常不满现状,于是写下《古朗月行》以隐喻,诗云: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诗人写出的锦绣华章,又有谁能真正欣赏?接下来“蟾蜍蚀月影,大明夜已残”则是诗人对政坛的担忧,大多数人仅知李白成名在诗,是潇洒的“诗仙”,却不知他也有强烈的政治抱负,同样忧心着国家命运。然而得不到重用,实现不了抱负,只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再也不愿呆在朝廷受那窝囊气,得罪过的权贵也纷纷推波助澜,前后仅仅一年,李白便被玄宗“赐金放还”。

醉中捉水月,诗仙归仙乡

离开长安后的李白,又重回先前的漫游生活,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酿出了更雄奇更豪迈的诗篇。然而李白看似闲云野鹤,却决然没有放弃出世的念头,也没放弃与生俱来的抱负,一直在寻找机会。然而不得不说,诗人在政治方面的眼光远远不如他撷取祖国美景作诗时来得敏锐。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在西奔巴蜀的途中,任命他的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使。此时唐肃宗已在灵武即位,要求李璘率所部向他靠拢,共同抗叛。诗人此时虽已高龄五十余,胸中的豪情壮志却仍没有平息,他想抓住这个风云动荡的机会,靠着李璘而建功立业,于是毛遂自荐,做了李璘的幕僚。然而,他这一宝押错了,李璘的真实意图并不是平叛,而是趁机作乱,妄图割据一方,不出两个月,就落得兵败被杀的下场。作为幕僚的李白,也被唐肃宗判了死刑。幸得郭子仪的解救,才得改流夜郎,诗人已是高龄,怎能经得住流放的颠沛流离?幸而中途遇赦,重获自由,随即顺着长江疾驰而下,写下了著名的《早发白帝城》。归至江夏,恰逢峨眉山下来的蜀僧去长安,经历了性命攸关的大起大落,李白追忆峨眉山月,感慨万分,又写下《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可以说,李白对故乡峨眉之月始终未能忘怀,就是万里远游之后,也一直既看且忆,更感觉她相伴而行。而今在黄鹤楼前看见来自故乡的僧人,他带来了峨眉月,这明月定将伴送他到长安去。这明月不仅照到江夏,照到长安以及周围的秦川,而且回到蜀中仍有峨眉月相伴。其实,万里共明月,本无所谓这里明月那里明月之分。但是,这一方面可见李白对故乡月亮情有独钟,另一方面对比自己身似浮云,滞留吴越,羡慕蜀僧归时还可见到峨眉月。俗话说落叶归根,或许历尽波折的诗人此次正是想要回乡,却再次事与愿违,不及回乡便去世,传说是在江上饮酒,醉中捉月而溺死,到底是诗仙,连逝去都极富浪漫色彩。诗人一生坎坷,历尽波折,再未得见思念的家乡之月,浪漫背后是无限的唏嘘。

信息来源: 
201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