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酸血泪铸诗史

 

——我心中的杜甫

■王美玫

 

盛世大唐,数百年的辉煌孕育了数不清的优秀诗人,天才如少年王勃,年纪轻轻便作《滕王阁序》,豪放如诗仙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每一位诗人都用胸中才华将祖国大好河山尽情描绘。可我敢说,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位所绘之“画”都比不上诗圣杜甫所著之“史”。要问原因?且先随我一同看看这部波澜壮阔的诗史。

一、诗书与交游,诗圣的青年时光

尽管大多数人一提起杜甫,第一印象不是悲壮就是苦闷,但若是仔细找找,就可知道这位自称的“野老”也有过豪放乐观的青年时光。诗人少年时家境优越,生活富足无忧,欣赏过名家公孙大娘的剑器舞,聆听过著名歌手李龟年的歌唱,浓厚的文化熏陶加之诗人自幼聪颖好学,毫无疑问为一代诗圣的诞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年轻的杜甫与同时代的众多文人一样喜好漫游,欣赏着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下壮丽的诗篇,《望岳》就是其中的名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的抱负跃然纸上。更为难得的是与李白的偶遇,从长安被赐金放还,一身传奇色彩的谪仙李白,与年轻气盛,对未来充满无限向往的杜甫,诗仙与诗圣的会面,正如闻一多先生的感叹,是“太阳与月亮的碰撞”,成就了文学史上的千古美谈。青年时候的杜甫,怀着与所有的年轻人一样的乐观积极,渴望一展宏图,成就属于自己的光辉。

二、仕途与国运,诗史的辛酸初章

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杜甫走上了历代文人士子的必经之路——科举取仕,可惜著名的诗人在这条路上大抵都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权相李林甫一句轻飘飘的“野无遗贤”,便使得当年所有考生的种种美好理想通通跌落尘泥,诗人的抱负也不幸摔了个粉碎。科举无门,不得不转而拜谒权贵,但也处处碰壁。未来的诗圣从此郁郁不得志,困居长安达十年之久,直到年已四十四,才得到了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杜甫何尝没有像李白一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却迫于生计不得不接受这一微职,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然而更大的打击紧随而至,诗人就职后第一次省家,迎接他的不是家人的欢迎,竟是悲凄的哭泣:“入门闻嚎啕,幼子饥已卒。”为人之父,最痛莫过于此,困居十年的辛酸,亲子饿死的巨大伤痛顿时化作诗句喷薄而出,诞生了“诗史”的第一篇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句句令人断肠。诗人尚有微薄的官职俸禄都无法养家,更何况那些无权无势的百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最深刻的写照。此时的诗人眼里早已不只是壮丽的河山景色,而是在“盛世”之下苦苦挣扎求生的穷苦人民。养尊处优的贵族们依旧我行我素,对百姓极尽敲骨吸髓之能事,却不知表面国泰民安的盛世大唐,一场巨大的危机已迫在眉睫。诗人手中之笔,从此挥动得愈加沉重了。

三、动乱与流离,血泪为墨作华章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惊破了华美的霓裳羽衣舞,也惊醒了醉生梦死的贵族。唐玄宗仓皇出逃,太子不久继位,诗人前往投奔,却不幸被叛军所虏,又一次与家人分离,被押解回曾困居多年的长安。孤身被虏,亲人生死未卜,昔日繁华的都城也只剩一片断壁残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运家运都危如累卵,哪怕是春天来临,也不过是徒增凄凉,一首《春望》道尽了诗人内心的悲哀与愁苦。然而此时,诗人心中愁绪早已不仅仅针对自身处境,更是对国运与人民的担忧。哪怕自身难保,诗人却心系时局,并撰文献计献策,忧国忧民之心令人感动。之后的几年,经历了仕途的失意,看清了政治的黑暗,诗人所见最多的还要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眼中所见,心中所感,最后都化作了感人肺腑的诗句。“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无论哪一句,读来都令人无比心酸。三吏三别,诗圣最广为人知的作品,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就是那段悲惨历史的剪影。国家动乱,国君可以逃,贵族可以躲,可平民百姓们能逃到哪里去?非但不能逃,还要为国效力,为了国家,新婚的夫妻被迫分别,宁静的村庄只余残墟,就连风烛残年的老人也要被推上前线。动乱非因人民而起,却要用人民的鲜血去平息。“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这是何等的不公和残忍?无数的人间悲剧酿成了最浓厚的墨,经诗人之笔谱成了最令人不忍卒读的史。诗人用手中之笔为在生死之间苦苦挣扎的人民们大声疾呼,哪怕在整个唐朝也可以称得上是无出其右。不朽的名作奠定了诗圣地位,更奠定了诗史之名。对于在战乱中丧生的千千万万无名之人来说,大概也是一种安慰吧?

四、草堂与小舟,圣哲终章归何方

在燃遍全国的战乱之中,几经辗转,杜甫来到了四川成都,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修建了一座草堂,总算有了一个安身之所。诗人一生坎坷波折,除却青年,大抵没有过上多少安稳的日子,相比起之前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想来已是好了太多。自古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单听名字就觉秀丽的浣花草堂,想必此回终究是苦尽甘来,从此过上了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日子,可事实却远非如此,从那段时期的诗作中,仍能看出诗人的生活依旧困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则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凄风苦雨的秋夜,诗人在漏雨的茅屋中所想的仍旧并不仅仅是自家之苦,而是天下的穷苦百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秋风秋雨虽冷,却冷不了诗人炽热的博爱之心。联系到在这段时期诗人曾多次游览当地的武侯祠,并写下多达数十篇赞颂蜀相诸葛亮的诗篇,对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的理解便陡然更深了一层,曾几何时,诗人也期望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假若能像诸葛丞相一样遇到明君,必定会成就又一个体恤人民的名臣吧?可惜在盛衰交替的特殊时期,诗人的理想终究是无法实现。晚年的杜甫,生活仍旧漂泊不定,一代诗圣的最终归宿竟只是一叶小舟,无法不令人唏嘘。

仕途不顺,骨肉分离,穷愁潦倒,杜甫的一生,是坎坷的,是漂泊的,是失意的。可以说整个唐朝的诗人都没有如他这般坎坷多难。然而正是世上的疮痍造就了诗中的圣哲;民间的疾苦通通化作他笔底波澜。这就是杜甫,无人可比肩的一代诗圣,名垂千古的特殊史官。

信息来源: 
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