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学 赏中华

■杨占友

古有百家精华卷帙浩繁,荦荦大端,诗词歌赋长河星海,熠熠生辉,传至我辈已是穷尽一生也只得窥之一隙。然自幼便浸于其中,即使学则易使也大有裨益。

中华文明是芰荷为衣,芙蓉为裳的高洁精神、仁以己任, 死而后已的济世情怀、东篱采菊,白鹿青崖的隐逸自得;还是大美不言,道生形灭的哲理探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价值观念,中正平和,气韵相生的美学追求。生与死,战与守,消沉与奋起,归无与新生,无一不蕴于其中。国学大师南怀瑾曾将国学比作“粮食店”,日取斗升,不可或缺。

前有一男子于心绪烦躁时摔打自行车,得高龄老太善意提醒,竟对老太拳打脚踢,甚至老太倒地之后也不肯罢手,用拐杖重复击打,至其全身多处骨折。此事一出,舆论哗然。人们在怒斥其恶行之余,不由的顿足慨叹:同样血肉之躯,母生父养,何竟残暴至此!我中华素称教化之国,礼仪之邦,而殴打妇孺之事却接二连三,层出不穷。我们是否早已在生活风刀霜剑摧折下失了本真与善良,失了幼时琅琅吟诵过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之信念?

观今之太平盛世,五风十雨,中外文明碰撞空前剧烈,道德滑坡、信任危机更使我们忧心忡忡。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不忘本来才能吸收外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一言以蔽之,复兴国学、弘扬道德已是刻不容缓。

复兴国学,若是不加选择地全盘吸收,难免是封建思想流毒于世。因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创新中继承,在批判中发展。《老子》道:“洼则盈,敝则新”、“能敝而新成”,可见国学复兴不破不立。故宫推出工艺品周边,使传统艺术脱离古板与冰冷,变得平实而有趣,因而风靡一时、大获成功。青年团体于古书古画中汲取创意,一针一线,层层浸染,复原汉唐服饰的雍容与华美;中国诗词大会等栏目将绝美诗词融入新媒体,带给国人视听盛宴,诸多努力,已使国学复兴初见成效。

然而国学不仅是一件汉服、一首古风歌,而是那历万世而不朽的精神内核。因为其深深融于中华儿女的骨血,我们才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将“苟利国家生死以”与军队建设结合起来,将“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教育结合起来……国学才能真正从一种情怀转变为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动力、促使我们向上向善的源泉。

《吕氏春秋》有言:“九河盈溢,非一块所防;带甲百万,非一勇所抗。”复兴国学若仅靠少数人努力,就犹如用一管芦苇饮尽一条长江之水。唯有我们所有人戮力同心,登高自卑,即使各尽绵薄之力,也定如风起于青萍之末,终将声震人间。

 

信息来源: 
2019-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