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玫
她生养于书香门第,豆蔻少女,便可写下锦绣词章。青春绚烂之时,遇知己郎君,夫妇二人相敬如宾,琴瑟和鸣。然而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看似柔弱的她,却有着傲菊般的风骨,写下一篇篇千古名作。
豆蔻年华
一叶小舟,缓缓从藕花深处驶来,阵阵欢声笑语,惊飞了夕阳下的一滩鸥鹭。她的笑容宛如盛放的荷花,眼眸清澈,如舟底涟漪,风荷并举,水波荡漾间便是满满的少女情怀,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这便是千古才女李清照无忧无虑的青春年华。
李清照是幸福的,父亲为朝廷重臣,声名显赫,母亲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礼,而这样优越的家境,更有别处与寻常官宦人家不同。她父亲为苏轼门生,而母亲也是状元之后,家中藏书甚巨,是不折不扣的书香门第。生长在这样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中,便为李清照日后成为一位千古才女打下了坚实基础。如此得天独厚的家庭条件,使她有机会博览群书,更兼自身天资聪颖,很快便崭露头角,获得了当时的文坛名家们的诸多赞誉。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家庭安稳,生活幸福,造就了清新明快的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与《点绛唇·蹴罢秋千》便是其中的佳作。但李清照的格局绝不仅仅局限于少女的日常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她逐渐由少女的天真烂漫走向了多愁善感,而与那些百无聊赖的闺阁小姐们无趣的闲愁不同,李清照的“愁”显得更加幽深。从她的另一首《如梦令》中便可窥见一二: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表面上只是抒发了词人因花朵被风雨摧折引发的伤春之情,实则以花喻己,表达了词人对青春易逝,年华易老的感伤与无奈。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几乎都脱不开一个“愁”字,或许从她少女时代便已扎下了根。
而李清照不仅为自身而愁,对国家大事也有着令人惊叹的见解,她曾写出《浯溪兴颂诗和张潜》两首和诗。诗中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当今政局的忧虑与奸臣误国的批判。“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子,竟能对国家大事有如此深刻清醒的见解,不得不令人惊叹。但她身为女子,空有见解却永远无法如男子一般在朝廷之中施展抱负,又不得不令人为之叹惋。
琴瑟和鸣
元宵佳节,繁灯如昼,亭亭玉立的少女,邂逅了自己的如意郎君。言笑晏晏之间,才貌佳偶,珠联璧合,完美得仿佛上苍的恩赐,这便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姻缘。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年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成婚,夫妻二人情投意合,尤其是对钻研金石遗文有着共同的喜爱与热情,既是夫妻,也是知己。对于听命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代女子来说,能够得到这样美满的姻缘,无疑是三生有幸。夫妻二人的新婚生活虽然清贫,但充满了高雅的情趣与安宁的和乐。据《金石录》所载:赵明诚在太学读书时,“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其半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这样的高雅情趣与温馨,读来便令人向往。即便婚后因赵明诚或求学,或出仕等原因两人聚少离多,但感情依旧深厚。李清照曾因思念丈夫而写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其中以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最为人所称道,竟引得赵明诚比试高下之心,苦思通宵作词数阙,夹杂妻子词句寄予友人评判,却终究不能胜过。这种作诗词相和的高雅行为,使我想起了陆游与唐婉的《钗头凤》,如果说《钗头凤》背后是令人叹惋的爱情悲剧,李清照与赵明诚则是一对令人惊羡的神仙眷侣。
但爱情越是甜美,分离就愈加痛苦。正因为两人情投意合,聚少离多,才更令李清照感到苦闷。纵使才高八斗,她也终究是个心思细腻,多愁善感的女子,渴望着与丈夫长相厮守, 分离的愁苦与对丈夫的思念,使得李清照在此期间的词作也浸满了愁绪,在众多佳作中,令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下面这首《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以“红藕香残”落花、流水的意象,抒发了词人对于年华易逝的感伤,暗示了希望与丈夫朝夕相伴的愿望。而“云中谁寄锦书来”,则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抒发了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与担忧。词人之愁,读来令人不由产生无限同情。
而且,这对世间少有的恩爱夫妻,也不幸被卷入了朝廷的新旧党争之中,几经波折,夫妻二人不得不离开汴京,屏居青州,但李清照面对变故处之泰然,自名其室为“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既取自著名隐士诗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又与苏东坡的“此心安处是吾乡”,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失去了在繁华汴京的优裕生活,却与丈夫安居乡里,过上了难得的和美岁月。夫妻二人节俭度日,继续搜求金石古籍,幸福依旧。或许对于女词人来说,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只有与丈夫朝夕相伴,才是她一生最大的幸福,但可惜的是,在北宋末年,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环境下,平凡夫妻的幸福注定不能长久。
国破家亡
北宋末年,国家动荡,金人的铁骑终于踏破了文人雅士们吟诗作赋的舞榭歌台,女词人昔日的欢愉安稳的生活也终于沦为了虚无缥缈的回忆。面对着紧张危急的局势,词人依旧不愿意放弃深爱的金石古籍,亲自监押数车珍贵的金石遗文移向安全之处,却在途中不可避免地一次次感受锥心之痛,多年来与丈夫共同苦苦搜集的珍稀金石古籍不可避免地一件件离散失落。但即便如此,李清照依旧凭借其大智大勇保护了大量的稀世珍宝,令人不得不钦佩这名女子的临危不惧与刚强执着。
而同样是面对险境,身为丈夫的赵明诚,却远无妻子这般的坚毅勇敢,当时身为建康知府的他竟在官员反叛时,弃城逃跑,这件事令李清照深以为耻,于是写下了《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全诗虽仅有短短二十字,却称得上字字珠玑,洋溢着一股浩然正气,发人深省。可见李清照若是身为男子,则一定是和抗金名将辛弃疾一样不屈不挠的大人物。史料记载,李清照写下此诗是为暗讽赵明诚弃城而逃的胆怯作为,并且此后对丈夫态度颇为冷淡,而赵明诚也因此深为惭愧,郁郁寡欢,并且不久便因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染病身亡。而在我看来,向来与丈夫感情深厚的李清照,应当不至于对丈夫太过刻薄,但赵明诚早亡却是事实,恐怕或多或少都与这诗脱不了干系,如是如此,词人内心想必会深感自责,更何况痛失爱侣远比珍贵的金石遗文失落更加痛苦千万倍。
失去丈夫,也失去了生活的依靠,一切的幸福美好终于彻底粉碎,珍贵的金石遗文散失大半,甚至连深爱的丈夫也倏然离世,接二连三的打击,难免会身心俱疲,欲寻觅一处港湾,求得安歇,当张汝舟迎娶她时,她又怎能料到这又是一出悲剧?年华已老,一无所有的李清照承受着世人的非难与指责,或许是真的累了,又或许是看透了世间的黑暗,这一时期,她的诗词,催人泪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她在寻觅的是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沉重的愁思又有谁能理解?恐怕只有曾经深爱过的已故夫君了。从当初“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到“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真可谓“物是人非事事休”!绝代才女的晚年,就如是这般浸泡在浓浓的“愁”中。
李清照之一生,一次次巨大挫折打击,她依然如傲雪斗霜的寒菊般傲然挺立,她以自身之才学与品格完美地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无愧为千古第一才女,饱蘸血泪写就的一篇篇佳作,如同无垠的历史沧海中一颗璀璨遗珠,值得后人永远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