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

■柳宇恒

说到粽子,我们脑海里会立刻闪现出端午、屈原的形象来。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据史料记载,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经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

一直到至今,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

端午节,俨然变成了一个被粽子环绕的节日,粽香四溢,悠远流长。据说,过去端午节,清宫里的皇帝吃粽子,要连吃5天。从五月初一开始到初五,皇上、皇太后、皇后、太妃等每天的两顿正餐和晚点,都要摆粽子。

回望近些年,除了越来越淡的年味,还有越来越淡的节日。现在过节,无非是放个假,吃了应景的美食,剩下的就乏善可陈了。以什么样的生活姿态,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找到新鲜感,好像除了人造购物节比较成功以外,没人玩得转。而填满购物车的一时满足,像过山车,飚上去很快,掉下来也很快。

其实端午食粽,不过是诸多端午习俗中的一个。儿时的端午节,玩法还有很多:比如挂艾草,游百病,佩香囊,放风筝,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等。一听就是小孩子撒欢,大人忙乐的好节日。小时候对端午节最大的感受,就是看着大人忙忙碌碌的身影,好不容易熬着吃完了午餐,手腕戴上“花花绳”,胸前挂着香囊,耳眼里被老爸抓住强行摸上雄黄,手持杨柳枝就要杀出家门的时候,脚还没迈出门,就被老爸拦腰捞回,眼睁睁看着柳枝被挂上窗棂,再也无能为力。伤心一阵,又故态复萌,悄摸摸地偷了雄黄,约上一群小伙伴一阵画脸厮杀。直到天色暗沉,被灰溜溜地揪回家。

现在看来,除了吃粽子时的一时惬意,这端午节似乎怎么都缺点味儿。而当时的不在意,现在自己好像也没学会怎么把这个节日过得更加有声有色。过去嫌弃的讲究,却变成现在的将就。怎么找回过去生活中的味道,似乎又成了现代生活的新课题。

说到底,节日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追求仪式感也不过是想把生活过的更丰富有趣味些罢了。所以,端午节吃粽子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粽子的香味能幻化出生活的甜蜜味道。

 

信息来源: 
2019-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