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小巷

 

    苏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的古城文化也是街巷文化。从春秋时代至唐、宋、元、明、清及民国,在街巷名称上都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可以说一条巷名就是一个故事。

    清韵的石板路,高高的风火墙,质朴的石库门,还有那典雅的老宅,构成了独一无二的苏州小巷。她也随着历史的进程,横亘在苏州人的性格中,浮动在苏州人的血液里,早已成为苏州一道别有情韵的风景线。

    杜荀鹤笔下“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的苏州是恬静有趣的。走进小巷,它们或喧嚣,或安宁,或车水马龙,或岁月静好。千百年来,街巷早已是苏州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如果没有小巷,苏州的韵味就会大打折扣。苏州的小巷很少笔直得能望到尽头,总是略带弧度,吸引着你不停地想要往前一探究竟:一头扎进去,却被转得分不清东南西北,不知道是该拐过前面的巷口,还是跨过对面的小桥,绕不出老街深巷。转晕的我索性不再纠结,也不再执意寻找出口,只求别错过了眼前的景致,才是当下最要紧的。

    苏州城粉墙黛瓦,古朴幽雅,在街巷路边种花植树,美化街巷,自然环境十分优美,这是苏州城的特色。小巷,在这样精致的环境下更显诗意,也因而有不少街巷以花卉树木来命名,如采莲巷、莲花坊、荷花塘;再如桂花弄,腊梅里、槐树巷、山茶树头等等。随便步入这些小巷,到处都是绿荫一片,百花绽放。透过虚掩着的矮踏门,精致的雕花小木窗,还有远处幽深的石库门里传出的苏州评弹,此情此景当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走入小巷,也就走入了伴随着浓浓生活气息的苏州。平江路上的小巷远离城市的喧嚣,隐约中蕴含着古朴和亲切。来来往往的老街坊,他们间亲切的问候,让小巷里弥漫着温暖的气息。周边安静的小店,使得这条小巷变得更加生活化,一家家小吃店总有人吃着热气腾腾的糖粥和小馄饨,仿佛电视《都挺好》里面的情景。前方一条小河上架着一座小石桥,一条条乌篷船载着游人渡过小河,古风与现代就这么来回穿梭,恍惚间还真的有点穿越的感觉。

    小巷曾是李绅笔下的“烟水吴都郭,阊门架碧流。绿杨深浅巷,青翰往来舟。朱户千家室,丹楹百处楼。”时至今日, 老城区的很多小巷依然是前门临河,后门接巷或者后门临河, 前门接巷的古朴风貌,真是“故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如今,伴随苏州走过了2500多年的小巷,依然光彩照人、美丽如初。她,在这些窄窄弯弯的小桥流水人家中守护着自己的过去也传承着自己的未来……

信息来源: 
2019-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