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在桃花源里

■黄卫红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个与世隔绝,不与人互通的世外居住之地,是人们向往的理想境界。在我的家乡桃源县有个桃花源古镇,据记载推敲,《桃花源记》里面描绘的桃花源就隐在这座古镇里,随着后人对美好生活追求,将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展现于世。

常德市政府将每年的328日定为“常德桃源桃花节”又名为“耕犁开种节”,春暖花开时节,发出“赏花令”,游人亲身经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进入心灵净土的梦幻世界。步入景区,仿佛置身于仙境,巍然屹立的桃花山置顶于虚无缥缈的水雾中,闭上眼,耳边只有那条清澈无比的溪流的流水声。逆着溪流向山上走去,来到一片竹林,亭子叫“方竹亭”,顾名思义竹子是方形的,很多游人带着疑惑:“明明是圆形的竹子为什么叫方竹亭?”可当摸过竹子后释然一笑,原来此竹是看着圆摸着才是方的。

来到溪水的发源地,发现有个小洞口,题为秦人洞,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正如书中写到一样,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人间乐土!像是一片人群聚居地,平坦宽广的土地四面被山体环绕着,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乡土味,想像着你现在就是一位置身在古时为躲避秦时战乱而隐居山林的秦人,在桃花源里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小木屋门前挂满一串串玉米,小院子里放着一捆捆劈好的柴,一张桌子,一对椅子,偶尔与四邻来场对弈。

往前走,大自然气息里面夹杂着牲畜的腻躁味,是马场, 秦人在马槽里给马儿喂草,马儿怡然自得咀嚼着美味。还有几名秦人驰骋在马场上,搭箭在弦侧身拉弓射杀靶场。肥沃的田地里,秦人打着赤脚挥舞着锄头在劳作。虽然是春天,但游人还穿着小棉袄,有些游人带着心中的疑惑来了个即兴采访:“大伯,你们打着赤脚干活不冷吗?”大伯停下手中的活微笑着回答:“泥田松松软软的,踩进去后就像是温暖的海绵护着脚,而且挥动锄头是个全身协调的动作,就像是你们城里人运动了一样全身发热。”

远处传来打锣吹笙的欢呼声,游人立即移步前往,原来是哪家嫁女招亲,城楼门檐上挂满了大红花袍,在楼门口已经停放着一顶色彩鲜艳的轿子,几个身穿黄色轿夫服装的壮年男子站立在轿子旁,准备为婚礼队伍鸣锣开道的打锣者、吹笙者已站在那里等候喜事了。身穿喜装、头戴凤冠霞的新娘由古灵精怪的媒婆送入轿子,锣声、笙声响起, 轿夫乘兴将轿子颠簸出新难度,里面的新娘发出阵阵尖叫,顿时招来围观游人的哄笑,引起了一波拍客的高潮!

钟楼钟声响起,牛角号发出低沉的召唤声,秦人纷纷向钟楼赶去,游人如潮涌向声音来源地,原来是秦人缅怀先祖为躲避战乱开创的业绩,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幸福安康的祭祀活动。旁有道士诵唱着经文,主祭人向神灵致敬和献礼,村民手拉手围成圆圈,随着主祭人高吭的祈祷声,村民一起拥进金色的稻穗光辉里转跳舞动,舞步由慢到快,越跳越欢,舞到气氛热烈时,游人不由自主地加入了舞蹈的队形中,跟着狂跳欢蹦,享受丰收的欢悦,欢快而又自由舞步把祭祀活动推向高潮。

“三月春风暖,染红了桃花源,溪流桃花水,水映桃花山。漫步走过遇仙桥,石板小路洒满了桃花瓣。风也香,雨也甜,桃花源里住一夜,多活那个二十年。幽幽秦人洞,青青千丘田,云染松杉树,雾满桑茶园。曲曲弯弯沅江水,碧波闪闪洒满了打渔船。山也翠,水也蓝,谁不羡慕武陵人,住在那个画中间。”这首《春满桃花源》是桃源人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歌曲,这首歌推广给爱桃花源、向往桃花源式生活的人们,祈愿热爱生活的你们在逆境时也能找到心目中的桃花源!

信息来源: 
2019-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