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温暖

——读杨绛《我们仨》有感

■姜龙燕

初识杨绛,是因为她是钱钟书的夫人,他们的爱情故事在网上传的很疯狂。再识杨绛,是在老妹的高中语文报上,用了一整版的篇幅,介绍杨绛的生平和她的才华。也就是在那份报纸上,我知道了《我们仨》这本书。

初读《我们仨》,其实有点接受不了。文字很平很淡,找不到现在所谓文艺的感觉。好歹也是一代才女,却完全找不到林徽因、张爱玲等才女的文艺范。

我差点读不下去。不过,既然早就想读,还是逼着自己继续了。没想到读完之后竟意犹未尽。

书的内容很简单,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很简短,就一页。讲了一个梦的故事,梦中的钱钟书走着走着就不见踪影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仍是杨老在讲一个“万里长梦”,讲述她与丈夫女儿的生死别离,如梦似幻,看的我似懂非懂。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娓娓讲述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附有很多张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照,平淡、温馨、随和。三个部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开始于一对新婚夫妇踏上异国他乡的留学历程开始,止于丈夫和女儿的相继去世。故事中有爱情、有亲情、有友情;有家国的动荡,有生活的艰辛,有生离死别的悲哀,但是你却读不出来太多的感情。它是如此的平淡,读它,就像听一位老奶奶用一成不变的平和语调讲述她的故事。她讲到爱人,会有温柔的爱意,但是语调里不会有一丝甜到发腻的感觉;她讲到孩子,会有自豪,她或许会不经意的用一些美好的词,但是绝对不多,她会下意识的絮絮叨叨讲很多孩子的故事,却不会用大篇幅的形容词来形容她家孩子有多么的优秀;讲到战争,回忆起当年生活的艰辛,她的眼神里、语气里会有一丝的无奈,但是你不会轻易察觉到;讲到与亲人的生离死别,你会感觉到悲伤,不过依然淡淡的……是的,淡淡的,一切都是淡淡的。经历过腥风血雨,经历过命运的起伏不定,经历过生死离别,拥有过别人羡慕至极的爱情,拥有过欢乐祥和的家庭,最后接连送走生命中最重要的丈夫和女儿,一切都看淡了。

杨绛先生笔下的钱钟书,是我们熟知《围城》的作者,更是那个“拙手笨脚”相濡以沫的丈夫。她懂他,他亦懂她。相濡以沫几十年的,不仅是爱情,更是彼此的欣赏包容与体谅:“钟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最终他们都如愿了,生了个女儿,女儿长得像钱钟书。这个女儿是全家的掌上明珠,一颗朴实无华的明珠。只是造化弄人,一九九七年春,女儿去世;接着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先生辞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就这样一句话守卫,淡淡的忧伤,欲言又止。

我想着正是《我们仨》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吧——平淡、安和,文字朴实无华,但是字里行间却又充满着浓浓的深情。或许这就是生活吧,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单纯温馨却能恒久远。试看那些天天晒恩爱的明星夫妻,反而真没有几个能长久的。平和淡然,欣赏生活,如他们仨一般,那不论风霜雨雪,都是人间天堂。

最后借网友的一句话送给所有的朋友: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每一个“我们仨”的故事都让人回味绵长;于一世平和,牵一生温暖……

信息来源: 
201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