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寻”年味

■王雅萍

元宵一过,年就真的过完了,可大家都在说现在的年味是一年比一年淡,网上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二十年前的春节才叫过年,现在充其量只能算放假。”听了让人不免唏嘘。但至少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中,还真切地感受过“年味”,并且这种美好成了我们终生的回忆,而我们的孩子却缺失了很多美好的感受。所以, 今年我们家制定了一个“帮孩子寻找年味”的计划,希望孩子也能像我们一样对春节产生特殊的感情和美好的回忆。

“年味”是一种期待感。小时候掰着手指盼着过年的心情,也许就是我们人生中尝到的最初的最难忘的那份期盼。一般进入腊月,母亲就把新衣服买回来了,但是却不能穿,每天叠的平平整整放在床头。有时候是睡前打发无聊的时间,有时候是从外面玩回来心血来潮,都要去试穿一下新衣服,在镜子前摆弄各种造型,觉得自己就像仙子一样美丽。家里的那几个大铁盒子也逐渐装满了各种糖果,母亲说要等到过年再吃。可我们心里就跟住了一只馋猫一样,每次看到那几个盒子,都挠得心痒痒,忍不住去“偷吃”。但每次也只能小心翼翼的吃一点,不然母亲很快就会发现……就像小时候父母待我们那样,我们也提前给孩子买好了新衣服、备好了糖果,为她挑选一个神秘的新年礼物。听着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着那首我们唱过的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在她的眼睛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份期待。

“年味”是一种参与感。在过年这个隆重的节日里,大人们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尽管那时自己还是个“小不点”,但什么事情都想凑过去看一眼、搭把手。贴对联时,帮父亲紧紧扶住凳子,宰公鸡时,帮着爷爷拔鸡毛,炖肉时,忙着帮奶奶往灶膛里添把柴火……时代变迁,很多事情现在的孩子已经无法去经历了,但我们也要想办法让他们力所能及的参与进来。于是,我们专门带着孩子去人山人海的超市置办年货,让孩子跟我们一起擦窗户扫房子、一起挂灯笼贴年画、一起做手工剪窗花,手把手教她和面擀皮包饺子。我们能感受到,小人儿在节日里为这个家做贡献后内心的快乐。

“年味”是一种特权感。我们的童年时代,各种物资还比较匮乏,过年赋给我们的“特权”就是父母会花平时舍不得的钱给我们买新衣服和糖果,给家里买鸡鸭鱼肉。现在的孩子早已不愁吃穿,家长反而因害怕积食、蛀牙等问题对孩子有很多饮食方面的限制。由于我们家孩子自小体弱多病,更是被严格控制着,家里有点什么零食都是藏得很深不让发现。过年了,平日里的“规定”都一一被打破了,各种软糖、硬糖、巧克力糖都摆上茶几,从来不让碰的饮料也允许喝了。家里休眠了一年的电视,连续播放着动画片、动物世界。早睡早起的作息规律也被打乱了,熬夜看春晚,早上睡到自然醒。更让孩子惊喜的是,往日那个严厉的爸爸在那几天里温柔的像只小绵羊,熊孩子闹人也不会挨揍。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年方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传统佳节被注入了一些“新味道”,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让我们在精神上收获了不一样的快乐和年味。陪伴孩子去电影院观看了一场她喜爱的《小猪佩奇过大年》,这种将卡通人物和中国传统节日相结合,动画与真人相结合的新颖形式,让我们一家人度过了其乐融融的亲子时光。博物馆也被我们列入了春节日程表,河南博物院为满足大众新需求,春节不闭馆,并推出了一系列迎新活动,我们带领孩子体验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让自己开启一场精彩的文化之旅。还有那藏在绘本里的年味,和孩子一起共读《团圆》《北京的春节》《打灯笼》这些有着中国风的绘本,了解传统习俗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

这个春节,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浓浓的年味,我们绞尽脑汁的为孩子制造新年的气氛,走街串巷去感受不同的风俗,可是当孩子问我:“过年是团圆的日子,为什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跟我们一起过年?大年初一是走亲访友的日子,为什么我们不去拜访亲戚?”我却哑口无言,真不忍心告诉孩子:我们在郑州没有亲戚……

也许,我们都忽视了,年味,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情味。

信息来源: 
201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