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丽娜
勤娃出生于50年代南阳郊区的农村里,因年幼丧父,小时在舅舅家长大,当时恰逢“三年自然灾害”和“大跃进”,粮食不够吃,他小时候经常是吃不饱穿不暖。
上小学时,勤娃放学后要帮家里摆摊子卖茶水,见到隔壁卖鱼的渔夫躺在摇椅上喝着茶,心生羡慕,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可以过上这样的日子。
青年时代,勤娃响应国家号召,初中毕业便去了农村的生产队挣工分,总算是能够吃饱饭了。但因为家境贫困且还有几个弟弟妹妹尚未成年,每个月不多的钱都要寄回去补贴家用。
1978年改革开放,国家恢复了高考。勤娃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南阳市百货站工作,这样的工作在当时是相当不错的。勤娃娶妻生子,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电视机前的人们欢呼雀跃。那时,对于勤娃来说,虽然不富裕,但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平时周末休息的时候,还会去河边捕鱼改善伙食,日子也算是和美。他本以为进入了体制内,有了“铁饭碗”,日子就会一直过下去,谁知1998年国企改革,勤娃下岗了。
勤娃快四十岁了,没有过硬的技术。家中上有老母需要孝敬,下有年幼的孩子要上学,一夜之间,他熬白了头。
此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从沿海吹到了内地,不少人下海经商。勤娃在亲戚朋友的建议下,在厂区的路口摆地摊,批发一些水杯、帽子、鞋袜等日用品。经过一年多的资金和经验积累,勤娃在原单位低价租了间门面房开劳保店。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各处工地热火朝天,加上勤娃勤奋能干,半年下来,他的劳保店慢慢有了起色,如今已经算得上是30年“老店”了。虽然不能算是大富大贵,但也让他和家人衣食无忧了。勤娃闲不住,每天早晨五点起床,一直忙碌到深夜才休息。在近30年的时光里,除了过春节休息几天外,勤娃没给自己放过一天假。
退休后,勤娃拿到了养老金,两个女儿也都大学毕业了,压在身上的重担终于可以卸下来了。勤娃闲不住,仍然经营着那家小小的劳保店,并爱上了跑步。
不知不觉间,生活早已经超过他所梦想的,不仅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精神生活也有声有色。有一次同学聚会,他忍不住热泪盈眶地说:“40年前,我家徒四壁,连吃上一顿饱饭都是奢侈;40年后,我衣食富足,健身爬山成为常态。从来没想过这样的生活会实现,真的跟做梦一般。”
勤娃的一生极为平凡,并没有太多的抱负和理想,但是他努力生活着,为祖国经济腾飞勤勤恳恳地工作着。
勤娃,就是我的父亲。
改革开放四十年,向所有平凡勤劳的劳动者致敬,向历经困境永不放弃的下岗工人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