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 远 在 路 上

■舒北峰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企业,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事实告诉马凤林们,一个企业,不仅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更要有强大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是理想、是信仰、是操守、是品格,是一个企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

十二年前,刚刚走出象牙塔的马凤林,背着行囊,揣着梦想,装着希望,踏上来陕北的列车。列车离开繁华的大都市,奔向未知荒凉的土地。窗外的景色慢慢由绿水青山变成了连绵起伏的沙丘,让小伙子火热的心开始变得荒凉。车窗外偶尔飘过一棵瘦小的沙柳,顽强的矗立在沙丘之上,坚守、张望。有几次沙尘袭来,人们都担心那“沙柳细腰”会经受不住大自然的摧残,马凤林开始被这种小个子植物吸引,仿佛他心灵深处也有了一棵沙柳的影子。

当马凤林来到采气一厂, 看到了陕北高原高傲的烈日, 看到了毛乌素沙漠狂躁的沙尘, 更看到了一群总是面带自信微笑的华北采气人,这是一群不言放弃,安于坚守,自我超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战绩的团队。是一个拥有大牛地精神和沙柳文化传承的团队。

初到输气队,分配工作之时,马凤林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巡管。陕北的烈日,不比内地,炽烈而刺痛;沙漠、草原、酷热、风沙、强烈的紫外线是陕北高原的自然标记。当一个弱不禁风的小伙子站在沙漠深处,望着一眼望不到头的沙丘,他才真正感受到了采气人的神圣与伟大。

2006年,马凤林接受厂里的派遣担任产能建设的甲方代表。大牛地气田急速上产,产能攻坚战打响了,集气站建设一个跟着一个开工,工期一个比一个紧,施工受气候、地理、水文等环境的影响,有效施工时间很短。加之当地村民的频繁干扰和一些毫无道理的要求,动不动就阻碍施工,地方政府协调力度不够,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一个又一个难题摆在面前,采气人毫无畏惧,他和“战友”一起战黄沙、斗酷暑。

施工现场环境恶劣,经常是风沙漫天,尘土飞扬,现场人员的嘴巴、鼻孔、耳朵往往都灌满了沙土。即使在国庆、中秋节期间,马凤林也都奋战在一线,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化作不竭的工作动力。施工现场,机声隆隆,各种机械,穿梭往来,处处可见施工人员忙碌的身影,整个工地施工如火如荼,施工高峰叠起,一座有一座集气站拔地而起。多次得到石化总部、局指挥部的高度肯定和赞誉,也为开拓北京、山东、河南等用气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013年增压站项目上马,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压缩机的选型,到站场设计的审核,再到压缩机督造,全程参与,很多同事都放弃了休假与妻子儿女团聚的机会,坚守在建设一线,经过大半年的奋战,站场建设迎来了收官之战——动火连头。

此次动火连头作业是当年中石化最大的动火作业,马凤林很荣幸的全程参与了作业的整个过程,并承担了动火连头作业施工方案的编写任务。

那是一段极其难忘的心路历程,首站、末站和增压站三座站场的工艺流程置换步骤,七十余道焊口的动火作业程序。每一个置换步骤,每一个阀门的操作,每一段管段的检测都要准确,方案编写要合理、科学;施工步骤要严谨、连贯。有一处出现失误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动火作业过程中,从领导到员工都不眠不休,一直奋战在最前线。当马凤林提前38个小时完成全部动火作业时,大部分人面上是微笑,眼里却是泪花。

这个过程很艰苦,可是坚持下来的人却不仅仅靠勇敢,一定有某种信念在心里根深蒂固,那就是心中坚守着作为采气人的一份初心,作为采气厂一份子的使命,看着一台台压缩机完好运转,一股自豪感在心中油然而生。

2015年,马凤林调入综合管理队,又是一次难忘的转型。从专业到后勤,工作内容完全不同。后勤工作讲究细心、贴心、润物细无声。工作虽然繁杂、琐碎,但是每次看到人们脸上的微笑时,那种幸福感令人陶醉,令人留恋。

马凤林和综合管理队整个团队,两年时间里创建了自己的团队文化“花折伞”文化,制定了“小队伍大管理”的团队发展战略,团队每一名员工都像沙柳一样坚守在后勤服务这座沙丘上,为前线员工创建了一个温馨的野外家园。

如今,马凤林再次转岗作业管理队,井下作业和气举作业对于马凤林来说又是一片未知区域,等待马凤林去探索,去奋斗。

永远在路上。华北采气人,就像那株瘦小的沙柳,顽强的矗立在采气人用心血浇灌的大牛地这块热地上,坚守、张望。将属于华北采气人的大牛地精神一直传承下去,直到永远!

 

 

信息来源: 
201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