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革
在今年的七一建党节,有幸观看了一场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接受了一堂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党课教育。
舞台剧讲述了在延安战争时期,发生在保育院里那一幕幕动人的故事。延安保育院是一个以收留革命烈士、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们的子女为初衷,集抚养、教育、娱乐为一体的慈善机构。
整个舞剧时长1个半小时, 分为四幕:回家、成长、转移和东渡,分别反映了孩子们加入到延安保养院,并在保育院健康快乐的成长,随部队转移以及东渡黄河,进而走向新中国的历程。《延安保育院》以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通过一位孤儿的亲身经历,以讲故事的形式,集中展现了延安保育院在中国革命战争历史时期的生动景象。
序幕拉开,紧张惨烈的战斗场景便紧紧地揪住了观众的心,在悲壮的音乐烘托下,一位红军母亲在弥留之际,怀着对孩子的不舍、对战争的无奈,慢慢的将自己的军帽摘下,盖在了怀中熟睡的孩子身上后,自己缓缓的跪倒在地。这时,或许是孩子知道了妈妈将要永远的离开他,而哇哇大哭起来。他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被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战士送到了延安保育院,成为了众多烈士遗孤中的一位。
孩子们每天与保育员做着各种游戏、学习识字、参与大生产,毛主席在看到他们生活学习的快乐场景,便高兴地题了词“要学习、要玩耍”,以鼓励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由于敌人对延安战场持续的轰炸破坏,使得前线阵地需要转移,随即保育院接到紧急情报:马上转移。由于保育院人力有限,不能带走所有孩子,必须留下一个,但是留下哪个孩子她们都舍不得,在保育院院长万难抉择时,她的女儿为妈妈做出了选择,走到妈妈跟前说:“妈妈我留下,你带着弟弟妹妹们走吧。”懂事的女儿做出的选择使得院长心碎、泣不成声。瞬间我的心仿佛再次被揪起,莫名一阵难受。这时,我听到了旁边一位年轻观众的哭泣声,或许是她把这些孩子幻想成了自己孩子的缘故吧。
当保育院全体成员在风雪交加的夜晚转移时,一位战士为了给孩子取暖,而把身上仅有的棉衣裹在孩子身上, 将孩子紧急抱在怀里,当其他战士找到他时,他已经被冻僵,这时,我的眼泪默默地流了下来。
舞台剧通过对一个个真实故事的提炼,展现出了保育院孩子和革命战士之间生动感人、亲如家人的情感,在人性、亲情与大爱之中,立体地展现延安保育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延安保育院》以舞台剧的形式教育我们: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爱国更要爱护国家的下一代,只有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快乐的学习,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