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梦的乌镇里沦陷

 

■杨静

乌镇,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水乡,完整地保存了晚清水乡的风貌和格局。经过数千年的渲染,已经成为世人的梦,一批又一批远道而来的游人想要领略它的风采,让原本就温婉的小镇更加充满灵性。

趁着“五一”假期,和家人驱车赶往乌镇,这个我向往已久的江南水乡。8个小时的车程把我折磨的疲惫不堪,下车后眼皮都没抬就在预定的客栈进入梦乡,梦境里,我透过迷雾,看到了若隐若现的水榭楼阁、雕梁画栋。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香气扑鼻,揉揉眼,恍惚如梦。趴在窗台向外眺望,洁净的石桥仿佛还未有人踏足,桥架上摆放着一盆盆鲜花,正在迎来送往的过客里悄然绽放,细蒙蒙的小雨更为这座水乡增添了不少韵味。我飞速洗漱,一刻不停的奔向石桥,抬头,雨雾轻浮于脸颊,我感受着江南微风里独有的香气,听着桥下穿行而过的市河两边叫卖着当地各色特产,赶忙掏出手机,定格画面,一幅江南水墨画便在这一抹暖阳里晕染开来。

顾不上吃早餐,在客栈老板的介绍下,我们开始了期待已久的乌镇之旅。古色古香的建筑里,一片碧波荡漾。

在西栅的安渡坊码头,夹杂在一批又一批游客中,我们登上了观光游船,为了屏蔽周遭的喧闹,我和家人特意选择了适宜4人乘坐的乌篷船,这一叶扁舟,行于乌镇的“心湖”。在乌篷船的摇曳里,看两侧美景逐渐退去,新的风光又惊现眼前。岸边杨柳低垂, 轻触水面的柳叶比枝头更有润色,带有别样的情致和氛围。

不知穿行了多少座石桥后, 船夫说告诉我们,从这里下船, 沿着青石路一直向里走,就是西栅的全部景观。因为没有什么目标,我们开始随意的闲逛。

西栅的小巷悠长深邃,仿佛望不到头一般,路面不算狭小,两侧是用砖瓦砌成的房屋或充满古韵味的木试阁楼,纸伞、旗袍、姑嫂饼、灯笼、竹艺、手工糯米糕比邻而居,店铺里总有三三两两的游人观赏, 耐不住兴趣,也会购买一番。

转身抬头,草木本色染布坊内,各色染布密密麻麻的印染晾晒在阶梯式晒布架上,规模相当庞大。脑海中,《那年花开月正圆》的服饰闪过,染布、织布、刺绣,素雅的花色无不体现出当年的盛景。再往前走,在乌镇邮局写上两张明信片,寄给远方的朋友,抒发一下此时情感也别有一番风味。

此时雨点逐渐加大,我却丝毫没有打伞的想法,任雨滴在我们身上轻盈跳跃,最后沦为一滩湿痕,纪念我心中无处诉说的舒畅与兴奋。

半个小时的行走,“桥中桥”映入眼帘,两座半圆单拱的仁济桥与通济桥直角相连,形象别致,纷纷成为游人拍照一景。听说当地还有“走桥”习俗,而且走桥是很有讲究的,以圆形方位为宜,走过至少四个桥以讨个好彩头,而这里便是人们的首选。

似乎有些饿了,看看表,方才惊觉已过午时,和家人一边观赏,一边寻觅,渴望找到一处即可观景又能饱腹之处。偶尔从身旁路过几个青衣女子,我也会和众人一同回头观望,原来,这里是属于她们的存在。

雾雨蒙蒙里,我在如梦的乌镇里沦陷……

信息来源: 
2018-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