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入心田的《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一种极其细小低微的低级植物,虽不可与倾国牡丹相媲美,却也自有它的生活勇气,在没有阳光滋润、被世人遗忘的角落里,苔花悠然开放,焕发特有的光彩。

来自山区的梁俊老师手弹吉他,带着他的学生,将一首来自三百年前的《苔》带入了诗人眼中,央视把最温和、坚强的乐律赋予了《苔》崭新的面容,为这隽永的诗词穿上了最适合的“外衣”。

在如此纯净的声音、简单的旋律中,《苔》好像有了光芒。当时我哭了,说不清是感动、激动亦或是庆幸,总之,我反反复复在音乐里陶醉着,它倾诉,如同我倾诉,它执着,亦如我执着。

“风一来花自然会开”“所有黑暗为天亮铺排”“你是拼图不可缺的那一块”“用你的名字命名色彩”……在编词作者二水那里,这首《苔》给予了听众更广阔的意义,在学生梁岳群的眼里,她是苔,但她要像牡丹一样勇敢的绽放;在老师梁俊心中,他希望学生们能像美丽的花朵,找到生命的价值;而鉴赏导师康震却感慨,歌里充满了爱与关怀。

心中悄悄涌出一副画面,在贵州的大山中,梁俊老师与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坐在某棵叫不上名字的大树下,悠然读诗,读朱熹的《劝学》,告诫他们学习的重要性;读郭茂倩的《长歌行》,让他们理解时间的珍贵;读孟郊的《游子吟》,让他们明白母爱伟大……

在梁俊老师的心中,学习除了学,也要懂得自我感知,他为孩子们出书《乌蒙山里的桃花源》,将孩子们的所思所感集结成册,作为他们的毕业礼物。我迫切拜读,读一首首短文,看一幅幅插画,那稚嫩的文笔和天马行空的想想,大概就是孩子眼中的世界,心中的美好。

我想,未来,《苔》应该是我为孩子教的第一首诗吧,愿她的成长如苔一般,足够坚强与自信

信息来源: 
2018-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