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
“妈妈的爱,就像块糖, 包在唠叨里,藏在责骂里,让我东找西找直到我懂事之后才找到。妈妈,您辛苦了,可因您工作在大水坑,相隔一周, 才能见上两天……”女儿给妈妈的短信
女儿,妈妈想对你说:“转眼间,妈妈离家工作已半年有余。半年来聚也匆匆,离也匆匆,妈妈与你是跨越乡镇的思念,是六十公里的牵挂,总想将最美好的东西都留给你,可现实总有太多无奈和牵绊.妈妈想告诉你,希望你能理解妈妈的工作,因为这就是石油人的生活,如果选择了继续前行就必须学着适应这样的生活,只愿你一切安好。最开心的事不是你有多优秀,而是陪着你一起长大,可在你面前妈妈可能要失言了……
这是在母亲节前夕同事与她女儿互发的信息,看到短信的一瞬间我也是感慨万千,随即附上打油诗一首“两条短信一线牵,石化儿郎泪连连。60公里心相依,距离远比登天梯。120小时如跨年,母女相聚遥无期。”然而,一首打油诗也不足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短信中的每一个字里包含着深情,每一句话中渗透着真情,六十公里的牵挂,120小时的等待,两条手机短信的距离,留守与陪伴之间的矛盾,虽说这就是石油人的生活,这就是历代石油人经历的也是新一代石油人正在经历的现实,可改变却真的遥遥无期。
回想那些80后的油二代, 他们又何尝不曾想过自己的父母为何就那么忙,忙的连回家都变成了奢侈品,忙的连陪伴儿女都变的那么遥不可及。而如今,这些80后的油二代自己也为人父母,方知生活不易, 相守难、相聚难、相伴更难, 改变却依然遥遥无期,等待成为生活的常态。
也许,在岁月的磨砺中, 80后一代已经能理解父母的工作性质,也在长期的等待和守望中学会了一个人的自立自强。可是,面对自己的孩子, 许多话到嘴边却又咽下,他们该怎样去让孩子们也和自己曾经理解父母一样去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理解石油儿女也都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呢?
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可现实的骨干始终无法满足理想的需要。孩子尚小, 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陪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扶着孩子摇摇学步;父母已老,哪个做儿女的不希望自己守护在父母身边, 端一碗热茶唠唠家常;在普通人的眼里,这些就如同家常便饭,而对于置身一线的石油工人来说,简直是遥不可及,守望无期……
又是一年母亲节,两地分隔诉衷肠。石油儿郎遥相盼, 手机短信送祝福。千言万语话不尽,惟愿母亲永安康。待到花开蝴蝶来,儿郎陪你走天涯——向全天下最伟大的母亲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