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记得少年时期,父亲时常教育我要多读书,读好书,读书求学旨在博学多思,明辨力行,读万卷书亦要行万里路。将理论知识与探索实践相结合,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子孙要多读书,多行路,于行路途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思考是我们家传承已久的家风。
犹记年少的时候曾学习杜甫先生的《望岳》,对于长久生活在平原地区的我并不能完全理解诗中对泰山雄伟磅礴气象的描绘与诗人站在泰山脚下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人生态度。于是,当年的诗词鉴赏作业我无法独立完成,是在父亲的辅导与帮助下才勉强交上了作业。后来当年的国庆节,父亲带着我去了一趟我一直心驰神往的东岳泰山。
在少年时期的读书学习中,不仅仅是杜甫的诗篇中有着对泰山的描述,在百科全书我也看到过对泰山的形成与地质地貌与当地历史文化的的记载。此次泰山之行,我们不仅欣赏了大好山河,同时也使我对书本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站在玉皇顶山脚下,我第一次如此深切地体会到泰山的高大与雄壮,就像杜甫诗中描绘的一样的气势磅礴。《望岳》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我心中满怀欣喜与激动,迫不及待地要和父亲一起攀登主峰。父亲说玉皇顶海拔1532米,要我一定要坚持,既然决定了登山,就要坚持到底,不要半途而废。我爽快地答应了父亲,就向山顶攀去,我渴望着这天下第一峰顶的绝美的景色。
然而,攀登到大约三分之一的时候,我已经有些气喘吁吁,好像是体力不支了,我回头看看落在后面很远的父亲,父亲叫我喝点水,在原地休息一会儿等他上来再继续爬山。父亲上来后却并没有十分疲惫的样子,我好奇地问父亲为什么同样的山路我登上来会如此疲累,而比我年长许多的父亲却并没喘着粗气,大汗淋漓的样子。父亲说,爬山是一项十分有技巧的运动,要循序渐进,决不可一蹴而就。上山的时候上体要放松并前倾,两膝自然弯曲,两腿加强后蹬力,用全脚掌或脚掌外侧着地,也可用前脚掌着地,步幅略小,步频稍快,两臂配合两腿动作协调有力地摆动。下山的时候要上体正直或稍后仰,膝微屈,脚跟先着地,两臂摆动幅度稍小,身体重心平稳下移。不可走得太快或奔跑,以免挫伤关节或拉伤肌肉。
按照父亲的指导,我放慢了爬山的速度,调整了爬山的姿势。在我的坚持与努力下,我和父亲顺利登上了玉皇顶。站在泰山的主峰,我看到的泰山,是何其雄伟。神奇的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我豪情满怀。在登顶泰山的过程乃至登顶后的喜悦中,使我不仅深切体会到了岱宗风景的奇绝,诗圣千古诗情的豪迈,更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登山,如何更好地行路。
此次泰山之行,我身临其境, 我满怀激情,我感慨良多,我受益匪浅。在家风的感染与传承下,在父亲的言传与身教下,我目睹了岱宗的巍峨雄奇,读懂了诗圣传承千年的少年壮志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我学会了爬山,学会了行路,学会如何走出书本,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