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和年画

■张翼麟

央那个大大的福字,记忆中小时候过年总会有许许多多的乐趣,现在想起,仿佛很多事情就发生在昨天。

对联,我来贴

小时候,每当过年的时候,爷爷都会抽出他心爱的毛笔,认真的站在书桌前,小心翼翼地在两张红纸上一笔一划的写着“大字”。

“爷爷,爷爷,你干什么呢?”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站在旁边好奇地歪着小脑袋,看着一个个黑色的字“神奇”的出现在红纸上。

“这叫对联,就是每年都会在门两侧贴的那个。你先去看书,这本书里有关于对联的故事。”爷爷笑着说。

我捧着一本书坐在沙发上认真看了起来。与同龄孩子不同,我的生活中可以没有电视和玩具,但决不能没有书,更何况这本书里“藏着”对联的故事,我当然要一探究竟了。

一个小时后,爷爷拿着晒干的对联向着门外走去,而这时我也从书海中遨游回来。

“爷爷,你要贴对联了吗?”我追着出去。

奶奶早就准备好了一桶浆糊,放在门边。

“我来贴,我来贴。”我蹦蹦跳跳地说,爷爷小心地把对联递到我手里,抱着我,让我把对联贴到了门框两边。

“好像贴歪了啊?”看着自己的“杰作”,脸上满是“不开心”的表情包。

“没事,等会儿我再重新贴,走,回屋吃糖了……”

年画,在西青

“老板,这个年画多少钱。”我拿着钱包,站在柜台前,指着壁橱里一幅年画问道。

“这个啊,两百。”老板说着天津话,端着茶壶,优哉游哉的喝着。

“嘛玩意儿?这东西值得了两百?”我惊讶道。

老板放下茶壶,轻轻的看了我一眼,“这年画可是咱西青特产,没看门外写着的吗,杨柳青年画,这可是咱老祖宗的非遗,你说能不值钱吗?”

初次邂逅年画,是在西青。其实在我去之前,都不曾知道,在天津市郊的西青区,还有着中国“年文化”中最为传统的一部分——年画。直到我看到街边大大小小的年画店铺和其中悬挂的年画时,才知道,在古典和现在并存的时代,还有一种传统的年俗,依然存在,并在世界各地流行。

我是不太看得懂年画的做工,只能听着老板滔滔不绝的介绍着,老板一边说一边比划,大概就是说年画多精致,拿回去送人的话会如何如何体面之类的。

我掏出两百块钱,买了一幅。刚才在柜子里看着还很一般,但当我把装在精致盒子中的它拿出来的时候,才发现这年画真的是细致入微。一家人在一起过年的场景,就在这多姿多彩纸片儿上被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了,似乎是要把人引进那精美之中去。看完感觉这两百,真值。

提起过年,还有很多很多的习俗,比如鞭炮烟花、倒贴福字、十二点之后煮饺子等等,对于中国人来说,最为重要的还是除夕,代表着一年的结束,代表着一家人幸福地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新年到,福气到,好运自然来。

 

 

信息来源: 
2018-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