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人,那顿饭

■张翼麟

在这个网络时代,经常会有某样东西突然出现,比如之前的皮皮虾我们走、怪我咯萌系话语,然后就如同暴风骤雨一样突然刷爆朋友圈和社交圈,这几年,18岁这个主题火了,几乎身边的所有人都在努力寻找自己存储的18岁,而我作为一个到了二十多岁才用上智能手机的90后,真的没有存储过9年前的照片,但是,在我的记忆中,却一直存储着那年,那人和那顿饭。

18岁那年,我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上面写着大庆石油学院几个大字,看的我一脸茫然,出生在华北的我,哪里知道这所学校在哪,万幸学校同时给我配备了一张地图,我按照终点的位置,买了一张去哈尔滨的车票。27小时,伴随着我的只有铁轨的“咔塔”声。

等我终于走进了校园,和所有书上、电视上描述的一样,在几十个宿舍中找到了自己的房间,推开房门,已经有一个人坐在里面。“嗨!”我打了个招呼,“我是刚来报到的,是山东的。”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见面握手这个礼节。

“喔,我是齐齐哈尔的,离着近,所以就来早了一些。”我们做了自我介绍。

我收拾好房间,有点尴尬地挠挠头,“咱们宿舍是四个人吧,还有两个人没到。”

“再等等吧,快了。”

之后的一些时间,我们就在宿舍聊着天。之后我们的室友正应了“接踵而至”这个成语,宿舍终于满了。

“一起吃顿饭吧。”我们宿舍的相识和友谊的建立,就从在东北的第一顿饭开始了。

“我跟你们说,这顿饭必须我点菜。来我们东北,我得请你们尝尝正宗的东北味道。”来自齐齐哈尔的室友笑着说。

“行,那就交给你了。”饭桌前,我们才知道,我们宿舍四个人,分别来自山东、黑龙江、新疆和四川,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和其他寝室不一样,我们宿舍四个人,三个不同的专业。

四个大男孩吃饭,当然少不了要喝酒,但是因为第二天还要上课,我们都不敢多喝,只是微醺,就慢慢地走回了宿舍。

十八岁那年,我结识了三个陪伴我走过大学时光的朋友,虽然大学期间,因为自身性格的原因,除了学习外,基本都是过着一种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不怎么参加学校活动,但是对于我们小寝室的诸多“活动”,我还是比较热情。

四年,恰应了当年夫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毕业前,我们又一次走进了饭店,这时的我们都要走进社会,都已经找到了工作,都已经学会了点菜,那次,我们都喝醉了,啤的和白的,我确实不记得自己喝了多少。饭局似乎很长,但是也似乎很短,夜里,我看着白色的墙,默默地流泪。

九年后,我在办公室里,敲下这段文字。那一年,那些人,那顿饭,永远忘不了。

 

信息来源: 
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