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序
几年前,应同事之约赶写一篇稿件。“这期的报纸已经预约了你的一篇稿子,新写这篇可否署我的名字?”
“行吧,我试试了。”沉思良久后,我怯怯地点了头, 缓慢而低声地答应到。
“对不起,对不起,是我冒失了,不该占这样的便宜, 算了吧。”见我面露难色,同事急忙改了口。
“不是你想的那样,我们是这么熟悉的同事,这点小忙当然义不容辞。”同事的误会让我连忙解释,“只是我不确定写作思路能不能跳出那个已有的自我,能不能站在你的角度去看待和描绘生活和世界。”
权衡再三后,我终于还是接受了这次邀请,尝试着用别人的眼光去欣赏这个世界。
与同事交谈完,我立刻点击进了他的QQ空间,反复阅读他在空间日志和QQ签名中留下的每一串文字,希望自己可以更加贴合他思维的轨迹、能够做一个合格的“代言人”。
我小心翼翼地开始动笔。一时间不知从何入手,更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变作另外一个人、勾勒出一个完全不属于自己的世界。我将同事日志和其他稿件中的词句生搬硬套,我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进行着最大程度的换位思考,我一次次提醒自己要跳出既有的思维架构、提醒自己“我不是我”。从吃过晚饭到钟表的指针朝向晚上十点,五六百字的短文让我在思索和不断地改动中消磨了整整一个晚上,那样的过程写满了否定、掩饰、假想、虚伪, 以及恐惧,我怕曾经读过我文字的人们会本能地发出那句评价“这篇文字分明出自芳序的笔下”,我怕自己的一番好意反而会害了我最亲近的兄弟。
第二天,我如约将稿件交给了同事。“要仔细看,看看是不是你的风格和语气,我很没有把握。”一向把写稿当作快事、喜欢一气呵成的我许久未曾感到如此的怯懦和窘迫,我第一次理解当一个人舍弃自己的本性和筋骨、去扮演一个别人设定好的角色,是怎样的软弱无力,小小的一次游戏竟让我这样近距离地感知一个词的价值——骨气。
“我看了,芳序你写的好着呢,明天肯定能中稿,这次谢谢你了。”我在同事的肯定中如释重负的一声长叹。
报纸送到办公桌前的那刻, 我比同事更加急慌地仔细翻看。结果如愿,我自己的署名稿和为同事的代笔之作均有幸发表,担心总算落了地。“我们的秦大帅哥这次又中稿了。”或许那时的我流露出的自豪感怎么也不像是在夸别人。
“‘秦大个’这次要谢谢芳序。”组长阿姐的一句插话让醉于笑意中的我瞬间冷汗直流,一脸不解地望着眼前的各位同事。
“秦帅哥把小秘密告诉大家了?”
“没有,他写不出这样的稿子,一看就出自你的手,你本来就代替不了他。”
“稿子估计够呛了,或许可以整容,让我也变得和他一样帅。”
“客串作者”的尝试没有经过任何的深入分析便完全穿了帮,留下了一次文字创作与友情合作的双赢,和一段令人回味的记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敢为谁代笔写作,因为我做不到也不再把能做到当作一种水平和能力。
或许,每个人人性的高贵就在于它的独立、鲜明、无可代替,我们无法写出别人眼中的世界,不必也不会活成别人已有的轨迹,我们时常需要借鉴他人前进路上的得失,然而这一切为的只是活出更好的自己。